一个中国“富二代”的养成
(2011-06-22 15:15:09)
标签:
顾明祥中国家族企业《战国策》月亮和六便士杂谈 |
财富接班人
他们的名片上,往往印着父辈企业高管或当家人的头衔。但事实上,他们的脸庞,还有尚未褪去的青涩。
新陈代谢,无从更改。中国的“富二代”,正在走向他们的宿命――他们将接过父(母)辈的财富与权杖,走上前台。
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5至10年间,这样的“朝代更替”将会大范围地密集上演。中国历经千年的“子承父业”伦理作为维系,中国民间大规模的财富交接,正依赖这种最为古老的血缘传承得以完成。
这群今天以钦佩眼神看着父(母)辈运筹帷幄的年轻人,将成为未来中国民营企业财富的实际掌握者。
这群含着金匙出生的家族企业继承人,他们成长于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性格特质?他们如何看待父(母)辈创造的财富与权力?他们是勇敢地扛下接班大业,还是安逸地躺在父(母)辈创造的金银山中,做闲散的纨绔?最重要的是,他们如何认识自我与他们所要承载的社会责任?
在不可推卸的家族企业承继中,他们是慎重地让个体服从于全局、墨守父辈商业成规,还是勇于掌握变迁、挑战传统?对待个人命运,他们是安守井然有序的幸福常规,还是走上尊重自我意愿、甚至有可能被看作不羁的旅途?这群人中,会不会走出未来的王石、今后的马云?他们之中,会不会有《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这是一些依然有待时间去证明的命题。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富二代”,已经在进行他们青春期的创业探索。这个群体,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解读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一个典型读本。读懂他们,有助于把握未来。
“富二代”:另一种生活
对于将执掌未来中国民营家族企业的这群人而言,他们如何看待父辈财富?他们如何认识自己与他们所处的这个社会?
中国年轻的“富二代”,正在默默走向他们的“即位”之路。
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因自己必须背负的庞大家业而深感如履薄冰,也因为在现代商业竞争中,自己过于年轻的容颜而深感不安。种种难与外人言传的感受,或许正是成为某种强大、独立力量所要经历的必然过渡。
在这个被财经节目主持人袁岳称为“富二代”精英组织的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简称“接力中国”)中的许多“富二代”,他们的父(母)亲,是那些历经艰苦创业的鲜在公众视野前露面的中国亿万富翁。而他们在少年期就已经明白:自己的未来会与其他人不一样。这从他们后来在大学中,清一色地选择的是经济类专业中,就可以瞧出端倪。
一个“富二代”的养成
2000年的平常一天,母亲对18岁的顾明祥说:你去新西兰念书吧。
顾明祥的母亲,于上世纪末在江苏省创办了一家当地颇负盛名的服装生产企业,这位打理这家近500人的家族企业的女性,延续着王永庆式特质:出身寒门,念书不多,白手起家,拥有超越常人的勤勉。
当时,顾明祥已被他所就读的重点中学保送至南京师范大学,这个沉迷于历史书籍、会脱口而出大段《战国策》的少年,长于农村,从小自律甚严,从初一就开始了他的寄宿生涯。在记忆中,中学6年间,母亲只参加过一次他的家长会。
可以说,在高三时,顾明祥的还是想当一名老师。但是他最终还是顺应了母亲的期望,考上奥克兰大学。他最后念的是商业及信息管理,专业是他自己选的。
那时的新西兰,一些中国富家子已经开着跑车在高速公路上狂飙着青春,但顾明祥的留学生涯与他们截然不同,有点像“苦行僧”:从Home Stay家庭出来,他去租房子,学做一日三餐;去奥克兰市中心的图书馆看书,记下满满的笔记;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北岸校区上课,一路上背日语、韩语、俄语单词,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他“一定要拿到学位”的决心被苛刻的考试越挫越勇;周末打工,在新西兰最大的市场调查公司TNS担任市场调查员,鼓足勇气挨家挨户敲门,做访谈,直至参与了2004年新西兰社会发展部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当地人一些很隐私的问题,比如生活习惯、收入状况等等,很有意思”……
顾明祥现实版的生活也是精打细算的,泯然于众人,“汇率低的时候,我一年才花1万美元,包括了生活费加学费”,他比划着,孩子般的得意神采,稍纵即逝。
8年之后,26岁的顾明祥回国,开始协助他的家族企业调整产业布局、整合各地分支机构,并担任家族企业集团总裁。事实上,顾家目前20%的家业在新西兰,完全经由顾明祥创建并打理。
他无疑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我和母亲,我们是always together(永远在一起)。但是,我的书生气可能太重了,所以,我现在是在为我们的企业拓展外部生存空间,不会过多介入家族企业的经营。目前,由我母亲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
这位众望所归的家族企业“少主”,在炎炎夏日,城中一家花木茂密的咖啡厅,对记者平静地讲述自己的过往,架着一副眼镜的他,穿了一件普通的衬衣,看上去有些腼腆。“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这样的字眼,反复出现在这个新西兰与江苏两头奔波的“富二代”口中。
于许多人而言,“富二代”面目模糊,他们活动于一些特定的社交圈,之所以成为焦点,不外乎:年纪轻轻;神秘;万贯家财;财富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他们或许比常人能更早体验到……
“任何一个群体,都是复杂的,我们也是!”一位“富二代”这样告诉记者。
一个常规“富二代”的成长模本究竟是怎样的?在我们的探究中,大概有这么一些特质是可以总结的:
从呱呱坠地开始,他们早已一切殷实富足,无需为自己的教育、成长等经费烦忧。
许多中国内地家族企业中的“富二代”,他们的童年大多过着一种“放养式”生活,物质上比同龄人优渥。“富二代”幼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接的中国,“富一代”忙于打拼,那些所谓八九岁时就要坐在专设小椅子上,列席父亲的公司董事会的李家“富二代”――李嘉诚创造的这则日后被海外众多富爸爸们膜拜的金科玉律,并未那么及时地被中国内地的“富一代”们采纳。
在我们的访谈中,“富一代”的一些教育思维定势会加之于“富二代”,这涵盖了一条不成文的铁律:作为未来的家业继承人,“富二代”被要求至少得在国内或者国外读一所像样的大学。某种程度上,是为弥补“富一代”在那个蛮荒岁月错失教育机会的心理缺憾。
是的,当这些20多岁的“少主”们不负众望,学成归来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彬彬有礼、低调的姿态,开启自己事业的崭新罗盘,当然,他们的起点高于普通人:
有些马上成为众望所归的“储君”,接受早被安排好的宿命,他们在父辈的企业挂职,或由底层开始锻炼,或直接“空降”高层,总之,在强大的父(母)亲和一堆胸有丘壑的企业“元老”前,他们得展现踌躇满志以及远超实际年龄的成熟老到(这是必需的);有些独立门户,自己创业,或做实业,或拉风投;部分人选择顺应内心那个强大崛起的“自我”,或搞起了文艺,或从事一个自己喜爱、却让外人匪夷所思的大众职业……
顾明祥进入家族企业的步履沉稳,未雨绸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踏实走好每一步”。从2002年假期开始,他每年都在家族企业的工厂实习。2005年年底,担任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的顾明祥,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这段持续半年的生活,让“顾经理”的称呼在这个位于长江之滨的家族企业内部沿用至今。新民晚报·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