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心理传媒人心灵成长心理---采访灾难 记者心理

标签:
易春丽包头创伤北京大学心理系习得性无助文化 |
华夏心理传媒人心灵成长心理---采访灾难 记者"心理自保"最重要
包头空难的创痛刚刚有所平缓,11月28日,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又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66名矿工遇难。而就在此前不久,河南郑州大平煤矿148人遇难,河北沙河铁矿失火68人遇难。除了这些因遇难人数巨大令人国内外震惊的事故外,整个11月,矿难、空难、路难、海难还有不少。
每有重特大事故发生,我们除了看到公安、武警和相关管理部门人士迅速赶到现场外,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无孔不入”的各路记者。他们常常巧妙地越过各种应该的不应该的警戒和阻拦,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入“第一现场”。他们的报道让读者或观众激动、感伤、叹息,但他们因采访灾难和事故而受到的创伤却鲜有人关注。本报记者接触过的多位此类记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从事故现场回来,无法集中精力,睡眠质量低,梦中再现悲惨场面,甚至变得易怒,情绪变化无常。显然,他们的心理受到了创伤!
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易春丽在谈到记者自身的心理保护时说:“其实我们做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种访谈,来咨询的人都是有这样那样心理问题的,所以很多的心理垃圾都会倒给我们,多了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同样的道理,记者,尤其是一些长期关注失学儿童、不幸家庭和自杀这些负面报道的记者或是报道恶性突发事件的记者,他们在反复做这些报道或目睹血腥场景的时候,自己的情绪就有可能会因此产生不良感觉。创伤可能会传递,所以他们自身的心理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心理专家建言记者心理自保最重要
不管是不是记者,任何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到非常可怕的场景,都会有这种场景和自己的死亡是密切相关的想法。看到死亡本身对自己就意味着是一种危险,因为这种视觉冲击是一种强刺激,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使人对生命的看法改变。
易春丽建议:“首先,应该具备对记者的心理进行保护的这样一种意识。提前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大学里就应该针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这样一门课,或者新闻单位要有一套专门的培训课程。在进行心理培训时,告诉记者哪些东西是不能随便就去看的,要看也要事先问清现场状况,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看。而且还要告诉他们在面对负面报道时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状态。其实很多时候,现场的创伤在传递给记者时,他们并不明白事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的心理。
“其次,应该让记者明白自己在报道后出现的一些症状其实都是人应该有的一种正常反应,明白这点是会大大降低他们自身焦虑的。而如果不了解,那就会认为自己的反应是一种不正常状态从而加重焦虑。
“第三,注意事后的干预。虽然出现情绪是正常反应,但因为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支持不同,大概会有20%%的人会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仍需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如果人多,可以集中起来请些心理专家来讲讲课,做一些这方面的辅导。如果自己感觉特别不好了,就应该马上去做心理咨询。”
最后,易春丽说:“应该弄清楚记者的这种心理问题是否属于职业损伤,如果是职业损伤的话,那么这个行业就应该储备一些这方面的费用,不要让一些记者在做完报道以后,还要自己掏钱去看心理医生,这样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对这些方面的关注程度显示了这个行业是否真正的成熟,以及是否具有人性化的管理。”
心理专家帮你认清心理创伤
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易春丽认为,负面信息冲击对人的心理影响分为慢性创伤和急性创伤两种。慢性创伤会造成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有一个电击小老鼠的实验可以说明这种影响:把一只老鼠关在笼子里,然后对它进行电击,虽然一开始它会拼命躲,但是因为笼子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它肯定躲不掉也跑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老鼠就会慢慢接受这种状态,等到以后把笼子撤掉再对它进行电击的时候,虽然它完全能跑掉,但是它已经不知道要跑了。同样,总进行负面报道的记者,他们在报道中会觉得自己看到了这么多不好的事情却没有办法去帮助谁,或是改变谁的现有状态时,他自己就会处于一种很无助的状态,而这种无助状态在变成习得性无助以后,这个人的情绪就会变坏,成为抑郁或是别的心理疾病。
急性创伤则一般都是由一些突发的恶性事件造成的,比如这次的包头空难,因为是突发,所以很多记者事前肯定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他在报道前也并不清楚自己在这次报道中会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当他们在采访中面对很多遇难者家属的创伤时,不但不知道怎么去缓解这些人的伤痛,自己也会被这些创伤影响,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受到急性创伤后一个人有可能出现这样一些反应:情绪控制障碍,即变得比较冲动、易怒和持久的焦虑、烦躁不安;自我意识障碍,即产生无助感;在创伤行进中,直接目睹灾难现场惨状的人可以算一级创伤受害者,受害者会有抗挣或逃跑两种不同的反应;出现闪回现象,受害者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重复着创伤性事件的刺激画面;很多时候患者为了回避再次引发对创伤的回忆,会在事后经历避免与创伤性经历有关的事物的接触,比较严重患者甚至在经历创伤后会部分或完全不能回忆创伤时的场景,俗称“失忆”。
“但是出现这些反应并不意味着心理肯定就有问题了。”易春丽说,“任何经历突发事件的人在事情发生后的急性期都会有这些反应,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睡眠障碍,易激惹和发作性暴怒,过分警觉,容易受惊及难以集中注意力,其实这些都是比较正常的情绪,不一定就表明心理有问题了。但是如果一个月以后还有比较强烈的症状,那就可能会被诊断成创伤后应急综合症。”(记者/吴静
宋呈承)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2/03/xinsrc_1621201031005407282668.jpg记者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