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9人书库"创办者"坚果":与赚钱无关,与梦想有关

标签:
书库豆瓣坚果广告文案马科斯深圳 |
都市骑士 ■人物档案 姓名:“坚果” 身份:豆瓣“99人书库”创办者 来深时间:3年 “我一直固执地相信,最美好的事物总是一些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坚持实践着的产物。也许,对真正理想实践者来说,选择放弃比坚持更难。” “生活是未知的,有些人的生活一眼望到老,一辈子上班下班,为房子车子奔波,直到老去,把相片挂在墙上,看得到头的。我甚至想过,有一天在路上死去要比老死、病死好,我希望临死时还有梦想。” “‘世界先有梦想,后有现实’,我相信这个说法。我们,还有更多趣味相投的理想实践者,因梦想相聚,也将因梦想得到平庸人生的救赎。” |
的邮件上,“坚果”敲下这样的字句。坚果,豆瓣热门小组“99人书库”创办者。
网络头像显示,他一头长发,皱眉眯眼,乍看以为是深沉,还略带点摇滚气质的“文
学青年”。直到真正见面,才发现用清瘦秀气、性格内敛,甚至羞涩的“校园诗人
”形容更为贴切。
或许在这个节奏过快的城市,每个人心里都有开个书店获取片刻休憩的梦想
。于是,当29岁的“坚果”在豆瓣网推出“以深圳为主,跨城市邀请99人,每人携
100本主题书入驻”的“99人书库”,力求打造小众集体发声的非盈利公共空间”
的创意概念时,瞬间即引起政府官员、文化学者、传媒和爱书市民的高度关注。
然而,书库的现实生存并不如虚拟空间般精彩,书库场地迟迟找不到理想合作者,
想追求梦想却总因无法向资本利益妥协而搁浅……
初夏的午后,我在华侨城芳华苑玫瑰阁504简陋的“书库”里,与语言表达明
显差于文字能力的“坚果”聊到夜幕降临。面对这个固执的理想主义者,我一度
认为自己抛出的质疑很让他泄气,但他一直很平和。末了,他说想把书库贴满墨西
哥“蒙面骑士马科斯”,我猛然发现那就是他的精神偶像,可是持枪的马科斯掌握
着强势的“话语权”,他却赤膊丈量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注定是一个另类的“
寻梦者”。
“知名校园诗人”跌落到现实
大学时我还挺自信,对未来抱有很大期望,但一出社会就发觉现实完全不是你
想的样子,小说与诗歌带来的帮助不大。最差的情况,我哥劝我先去工厂打工。我
应聘过一个送货的岗位,但只睡了一晚就走了,这和我的理想差得实在太远。
我1981年生于湖北咸宁崇阳,小时候家里书不多,但我叔叔读了大学,他家书
柜里摆着四大名著、伦理哲学或诗刊、杂志等人文类的书籍。我常常找几本,爬
到阁楼上去看,一坐就是一天。小说看完了,就看哲学书,看不懂也看。我家在河
边,有时我也泡在水里面,一直到太阳落山,或者漫无目地在草地上奔跑。小时候
我比较调皮,后来去学校寄宿,住在亲戚家,经常一个人,性格就逐渐内向起来。
高中的时候,我开始写小说,处女作《第十一盏灯》发表在校刊上,在学校很
流行,还拿到其他学校卖过,不少人给我写信。很多人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小
说,对我影响挺大,我因此进入校文学社当主编。不过,曾因抨击了学校教育制度,
被校长叫过去骂,辅导老师也被连带处分了。
大学读湖北大学中文系,改写诗,也是海路文学社总编。我的诗曾在《楚天都
市报》等报刊发表过,还得过两次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一等奖(经记者查实,获奖
作品分别为《流年之暗香》、《三又五分之一分钟》),所以当时还挺自信,对未
来抱有很大期望,希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但一出社会,就发觉现实完全不是你想的样子,(诗作品)那些东西帮助不大。
再加上我不是很会说话,总是面试之后就没了下文。当时很想在报社、杂志社做
编辑,但都没有成功,心情很郁闷。最差的情况,我哥都劝我先去工厂打工,还应聘
过一个送货的岗位,但我只在那边睡了一晚就走了,这个和我的理想差得实在太远
,我不能接受!
我哥一直在深圳打工,毕业后我就来了深圳,感觉这是个寻梦的地方,在海边,
气候也比较温暖。“北漂南下”,我很向往。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我又回到
武汉,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2005年到2006年又去了浙江嘉兴和厦门,其中还短
暂地跑去南京、无锡。2007年再次回到深圳,在包括黑狐、奥美等知名广告公司
都呆过,主要写地产广告文案。
球场看台上的决定
我觉得这个没有方言的移民城市就像一个孤儿,它没有传统,没有教条,没有
约定俗成的一些规章,虽然很多人认为这里是文化沙漠,但我觉得这反而更容易接
受实验性的东西。
2008年年底,我去了一趟北京,北京有很多文化沙龙。798尤伦斯一个主题为
“80后的社会空间”的讲座对我影响最大,那次发言者有欧宁、梁文道、张悦然
、安猪等人。尽管80后总是被外界批判没担当、自私自利,但这个讲座探讨的正
是这个年龄段为社会做的事: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公平、民主自由,营建公民社会
,都是不跟经济利益沾边的。
这种观点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其实以前想通过广告文案把自己的观点传达
出来,但后来梦想破灭了,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地产商会不断干涉你的创意,
要求你必须迎合市场,感觉就像忽悠……我希望造一个公共社会空间,类似一个广
场,一帮人可以聚在一起自由发表言论或者关心粮食、关心素不相识的孩子,做些
公益事业。最先想做个网站,把国外一些公民社会的做法展示出来,觉得行不通。
后来才想到书的概念,就是做个书库。
书库试验地我选在深圳。我觉得这个没有方言的移民城市就像一个孤儿,这
不是一个坏事,我的意思是,它没有传统,没有教条,没有约定俗成的一些规章,没
有长辈跟你说“今天这个不能做,明天那个不能搞”,都是年轻人。虽然很多人认
为这里是文化沙漠,但我觉得这反而更容易接受实验性的东西。而一些本土文化
基础深厚的城市,可能很难推广,例如广州。而北京则文化活动已非常多,比如许
知远做的“单向街”图书馆,并不缺我这一个。
带着这些想法,2009年4月我回到深圳,和很多朋友聊。刚开始时,周边没有一
个人看好,觉得既没有场地又没有案例可以借鉴。我本身更不是名人,没有文化号
召力。但我当时就是很强烈地想做这个。我厌倦了以前的那种生活,我知道自己
再沿着做广告文案往下走,也就是广告总监,然后或者自己开个公司,这对我的诱
惑力真的不是很大。我觉得每个阶段应该有每个阶段的活法,倒不是我多有个性,
但生活起码要好玩、有趣一点。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在华侨城OCT—LOFT创意园,下班之后我经常到华侨城生态
广场一个很高的悬空平台,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书或想事到天黑。有一天,我跑到广
场足球场的阶梯观看台思考这件事,球场上一群中学生在踢球,我突然决心要做。
然后,马上就打电话给朋友“晒被子”。“晒被子”也是做广告文案的,爱好摄影
,他一直觉得这个理念挺好,建议我把想法发到豆瓣上试一下,看有没有人感兴趣
。就这样,我们创建“99人书库”小组,跨城市邀请99个资深阅读分子,以每人100
本书创建书库平台,并留下联系方式。
当时并没考虑过市场,没想太远的东西,只是希望吸引一帮相同理念的人进来
。没想到,发上去几天,就有很多人要加我QQ,要我建群。第八天,有个朋友突然打
电话说“书库上报纸了”。我这才发现,6月29日《南方都市报》也通过豆瓣网关
注了书库,但报道把书库理解为“书店版的格子铺”,这让我不满意。因为我脑子
里的书库不是售卖店铺,而是集“观影交流+诗歌朗诵+新书发布+观念讲座+文化
交流+小型艺术展+公益活动”为一体的公共空间,非盈利的。
不过,发帖后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以豆瓣名互称,包括“雅歌”
、“飞了”、“晒被子”、“一木”等都是当时书库的主创人员,有广告、设计
、摄影行业的,也有媒体人和自由职业者。我也辞去工作,全职创办书库。
拥有独立空间是我的底线
我做这个与赚钱无关,与梦想有关。我希望能有个能免费提供场地书店或咖
啡馆进入,他们可以用贩卖产品盈利,但唯独书库不可以,因为以后会很难控制,不
论是被资本还是被政治,我都不愿意让它控制思想。
很快书库就在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聚集了人气(豆瓣记录显示,截至目前
,仅深圳地区就有1710人感兴趣,903人参加),其中还包括了手工艺术家伽蓝、杭
州诗人逍遥地蔷薇、深圳独立电影社负责人向阳花、北京《青年电影》主编快乐
王子、香港资深书虫舒雨赛、“城市再设计”摄影专题发起人阿林等。
接着,我们先后在华侨城OCT—LOFT的“T街”创意市集上推广理念,迈出了从
网络到现实的第一步,又在何香凝美术馆、华夏艺术中心、中心书城、音乐厅、
市图书馆、中信广场和深圳大学等13个文化场所进行了一次中等规模的读书问卷
调查,设计了很有争议的问题。比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焦虑和精神压抑,你认为
读书可以拯救或缓解内心狂燥吗?”、“思考得越多总是活得越孤独,你如何看‘
读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当书店被麦当劳、星巴克所取代,我们还需要什
么样的书店?”等。
一些机构和企业也注意到书库。华侨城创意园里的婚纱摄影公司“UMI悠米
”是最早主动联系我的,说希望提供书架、场地。之后陆续又有深圳大学、南山
书城培训室、城市客栈华侨店等,但谈完之后,我都拒绝了,因为我坚持需要一个
独立空间,这是我的底线。但现实情况是,我想做全免费的沙龙,他们可能想收门
票;再比如要求场地使用时间以他们为主,这样就谈不下去了。更多的时候,他们
都提出提供书架,我们把书带进来,他们也正好不用买书了,这样的,聊一次也就不
再聊了。
我理想的独立空间是场地的使用权完全属于我们,摆设、活动内容、时间都
由我们决定。机构提供场地实体,我们会回报给他们无形效应,比如会聚集人气或
提高知名度。但是很多人不会看那么远。包括现在,甚至很多其他城市的网友还
在跟我谈,意思是用我们“99人书库”的名字,里面做的活动由他们来代理,有点
像加盟店。这种做法我还没有想清楚,所以也没答应。
也有媒体建议我们可以向文化局申请官方文化基金,身边也有这种成功例子
。但拿了别人的钱终归要替别人说话,可能要承担一些宣传,所以最终也没同意。
因为场地迟迟没有着落,很多人也对我提出了质疑,最早的合作者、读者调查
的倡议人“雅歌”退出了书库。她现在读书去了,我们已经好久没联系。她的离
开,就像很多人觉得我很难实现,不太靠谱一样。
我知道做这个很难,北京著名文化地标单向街其实也很难,去年也因资金问题
从圆明园迁出,许知远曾说“这是一种耻辱”。我做这个与赚钱无关,与梦想有关
。我也希望能有个免费提供场地的书店或咖啡馆进入,他们可以用贩卖产品盈利,
但唯独书库不可以,担心以后会失控。不论是资本还是政治,我都不愿意让它控制
思想,我的初衷就是很纯粹的。我觉得一两年后,大家再看吧。
书库就是我的乌托邦
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在支持我,只是觉得社会上有些事情并不美好,主流价值
观提倡竞争、成功,很多人不得已为了一些东西违背自己的理想,甚至做了伤天害
理的事情,我觉得这种价值观引导下的社会是畸形的。
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我和“飞了”、“一木”和“晒被子”合租了何香凝美
术馆对面的华侨城芳华苑玫瑰阁504的房子,月租5000元,我们把这里作为书库的
第一块试验田,也是今年过渡的一个地方。两个厅摆满书架,但不会提供服务,水
可以自带,在书库可以像在自己家里,没人干涉你。
我是走一步做一步,但每一步背后都有很多讨论。关于如何维持书库生存,我
们考虑过会员制,即加入进来的人,每个人收取一点会费,但我不希望用这种方式,
我喜欢的是一种开放式的空间。后来就想办合资书房,比如每个人出5000元至1万
元,作为启动资金,将来书店的管理可采取股东投票制。
我知道有些人觉得我做事执行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妥协。有太多的人给我打
退堂鼓,意思就是说我是个傻子,做白日梦。“雅歌”走后,我心情其实很不好。
我有时对自己也很怀疑,我甚至跟朋友说,如果有一个更合适的人出现,对书库感
兴趣且能力比我强,就由他来主导。
但我还是坚持自己最初的那个梦想,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在支持我。我只是
觉得社会上有些事情并不美好,主流价值观提倡竞争、成功,很多人不得已为了一
些东西违背自己的理想,甚至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我觉得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社会
是畸形的。关注书库的网友“青衣”也给我写信,说现代人生活很浮躁,一些人获
得了别人暂时无法取得的成功,就开始用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来面对身边的人。
现在书库的活动还不多,只有“折时间”、“梦想之夜和诗歌朗诵”和正在
筹备的“深圳60天现场”摄影展。媒体对书库的报道有时刻意包装,写得环境很
小资,但跟现实书库的样子不相符,有些图片发出来,甚至根本都不是书库的。这
我完全不能接受,我觉得要客观,把问题和争议说出来也没关系,质疑我们未来能
不能生存都没问题,这是实际存在的,没什么好隐藏的。
我不喜欢带着目的去做什么事,比如学中文在乡下人眼中根本就不是专业,跟
我一起出来读书的同乡学法律,现在就被认为是成功范本,像我这样工作不稳定的
完全是负面教材。但我希望一批有想法、有理想的人能聚在一起做些事情,通过
自己的方式表达观点,让社会不再那么单一。
书库就是我的乌托邦。我一直固执地相信,最美好的事物总是一些具有理想
主义情怀的人坚持实践的产物。“青衣”用“飞机之所以能飞上天空,是因为有
人相信那是不可能的”鼓励我。我相信“世界先有梦想,后有现实”,我们,还有
更多趣味相投的理想实践者,因梦想相聚,也因梦想得到平庸人生的救赎。有人说
我就是书库的吉祥物,但我希望书库今后只挂“蒙面骑士”马科斯的海报。他是
墨西哥印第安原住民运动领袖、副司令,被称为“格瓦拉第二”、“墨西哥佐罗
”,我很喜欢他。
生活是未知的,有些人的生活会一眼望到老,一辈子就是上班下班,为房子车
子奔波,直到老去,把相片挂在墙上,看得到头的。我甚至想过,有一天在路上死去
要比老死、病死好。有梦想的人就都是年轻人,我希望自己临死的时候还有梦想
。
■同题问答
1.用一句话描述你对深圳的感受?
一个年轻得没有历史可以背叛的城市,一个各色南漂者的梦想试验室,一个超
现实主义的时代现场。
2.深圳最让你喜欢的一点是什么?
自由。
3.深圳最让你讨厌的一点是什么?
只有两个季节,没有秋冬,只有春夏。
4.深圳现在30岁了,你期望再过30年之后深圳是什么样子?
希望那时很多文化人呆在深圳就不愿意再离开了,现在有不少好玩的文化人,
比如一些知名摄影师都从深圳去了北京。
5.如果没有深圳这座城市,你会怎样?
可能在北京或者哪个安静的小镇生活,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地活着。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
监制:姚燕永张建明
策划/统筹:吕冰冰
编辑统筹:王军
版式统筹:邱洪添
专题撰文:张玮
专题摄影: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