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书写能回归吗?
(2024-01-12 10:18:46)分类: 竹堂书论 |
日常书写能回归吗?
七年前,普宁温锦照先生携其思一堂门人雅集,各有墨翰,辑为《回归日常书写》。今将再之,嘱予作文以记。
当此AI时代,“回归日常书写”,“逆历史潮流而动”,抗志希古,难乎哉!
把古人书迹,一概理解为日常书写,显然也不合事实。沈曾植《全拙庵温故录》说:“南朝书习,可分三体:写书为一体,碑碣为一体,简牍为一体。”其中,碑碣一体,就不是日常书写。占卜之甲骨,礼器之钟鼎,题署之殿宇,铭石之碑版等,庄严之事,相应庄严书体,更相应矜持的书写状态。欧阳询的“武库矛戟”、颜真卿的“正色立朝”形象,大抵是碑版带来的。
在钢笔传入之前,文化人工作生活,离不开毛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书写训练过程中,大抵规步前人碑帖,也便不自觉地进入书法艺术;有天赋而积学深至者,引动天才,妙手偶得,只字片纸,珍若拱璧,是为法书。若《兰亭序》《祭侄稿》,意不在书,堪称“书如其人”的典范。擅书者即便“下笔辄作千古之想”,有意作书,但建立在修养、功力、性情基础之上的书写,仍体现出从容、自信、率真、洒脱,而不会流为矜持、虚骄、委琐、卖弄,所以看其书法,想见其人,可以激发出崇敬赞叹之情。观人以书,莫若观其行草;观人行草,莫若观其草稿,原因在此。日常手札,实为人文精神罄露之载体。当代人在美术化眼光下,常常强调书法的“造型”,其实,最奇诡、最动人的“造型”往往在有意无意的草稿中,只是我们不能静下心来体验罢了。
然而,看似信手信笔的尺牍,也未必是一挥而就的结果。“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王献之所作“佳书”,也可能是反复书写后择优的结果。苏轼据说是下笔便作千古之想的,《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是否是一挥而就,不好说。况且,古人书信,多有存留底稿的习惯,也是常识。《归院帖》是临时的请示纸条,虽然也纯熟老到,点画的精准、完备程度,似有所不足。目空一切的米芾,似乎应是“放笔一戏空”的,但《中秋诗帖》中说“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四选一的结果吧。所以,倡导自然书写,也不能绝对化,要在有意无意之间,并不绝对“无意于佳乃佳”。
话又说回来,古人日常有笔墨,今人以展赛为日常。每有大展,书法同道殚精竭虑,挖空心思,调动一切技术手段,拼了命地“做”作品,厉兵秣马之后,赴汤蹈火。名单公布,金榜题名则痛饮高歌,名落孙山则屡败屡战,数十年枕戈待旦下来,赢得个人简历上的一串文字。如果“却顾所来径”,则初心为何?而每见古人的日常书写,或读书治学,或感慨议论,或畅叙友谊,或家长里短,乃至地契、药方、流水账,莫不有内容、有背景,乃至有感情、有温度。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有“人的在场”,才能感人深至吧。
思一堂门下弟子三千,多以执鞭从教为业,读书为本分事。锦照先生虽夙夜在公,而一日三省,弦诵吟哦,垂范后昆,于是向学慕古,蔚成风气。古调皆所爱,奇书共欣赏,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202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