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郑州美术馆高二适书法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4-01-16 10:58:45)
分类: 竹堂书论
孟会祥发言:
    高二适先生最看重的,肯定是他的诗,他在诗上的自负可能比在书法上的自负还要自负。可惜他是属于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那一派,用典非常多,僻典也比较多,而我们这个时代是读不懂典故的时代,所以感觉他的诗难读,也因此,他诗的俗名不大。在那个时代,高二适先生的诗,也是参加大赛性质的征稿出名的,受到了前辈学人、前辈诗人的充分肯定。晚清民国有那样一个诗词环境,是诗词兴盛的时代。现在我们提到高二适先生,首先想到的是书法,这大概不是高二适先生的愿望,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误会。
    再一个误会,现在提到高二适先生肯定就说“兰亭论辩”,跟郭沫若打官司,这好像是高二适先生最大的贡献。实际上高二适先生作为一代草书巨匠,不应该是因为打官司打出名的,或者说不应该是因为打官司被后人记住,而且这个官司非常吊诡,可以说不是一个真正的学术活动。
    “兰亭论辩”发生于1965年。起因是郭沫若先生是根据谢鲲、王兴之夫妇墓志的出土,来怀疑《兰亭序》的真伪。实际上怀疑《兰亭序》的,最早是清代的李文田,郭沫若在李文田基础上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证据。其主要证据是非常诡辩的,说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都是似隶似楷的书体,那么如果王羲之写《兰亭序》的话,也应该是这种书体。这要是一个纯粹的历史学家这样说,也可以理解。但是郭沫若本身也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不知道东晋文人是不写墓志的吗?他不知道锺繇早在三国时期就写出来《宣示表》《荐季直表》吗?王羲之还需要写这种隶楷错变的工匠之书吗?郭沫若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质疑,无非是要打倒权威,打倒《兰亭序》权威,打倒王羲之权威,更深刻地说是想重写中国文化史。高二适先生是基于这样的义愤,非要驳议一番。但是,高二适先生并不能拿出来《兰亭序》一定是真的证据,证假容易证真难,你说它真,无非是不能证伪的情况下,沿用旧有的成说。郭沫若猜测说,智永或者相当于智永的人来作伪,从书法发展的艺术史视角来看,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和价值。这不知道是高二适先生的幸运还是不幸,我认为,他的书法成就跟“兰亭论辩”联系得太紧了,应该还原高二适先生是一代草书大师这样一个形象,那只是他的风骨,不是他的艺术成就。
    就高二适先生的书法来说,他也是唐人入手,后来也学二王,走的是常规的晋唐一体化的道路。但他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在于他对李世民和李治的研究。书法界学李世民、李治的人非常少,现在我们看到高二适先生批注的字帖,才知道高先生书法的根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对笔法的再发现。我们现在谈笔法再发现,一般指的九十年代末、世纪之交的帖学复兴。实际上高二适先生早就通过对李世民、李治的研究来做这项工作了,他的发现的要早得多。他特别提到一个“磨荡”的观念,“磨荡”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在写字的过程中,要逆顶涩进、笔腰发力,这个势要一直连绵不断。高二适先生的字,即使粟米小字,也大书深刻,得力得势,他是真正懂得、真正掌握了晋唐笔法的人。
    再一个对草书,他是从《十七帖》起家的,学草书,肯定要研究《十七帖》。他在研究《十七帖》的时候,也是较早充分认识到《十七帖》有深厚的章草基础。“草出于章”也是他的一贯主张,他的这个主张不光停留在主张的层面,关键是深化到学术研究的层面和实践的层面。他花大量的精力研究《急就章》,学术性和实践性是一体的。尽管高二适先生对章草的研究,没有进上步上溯到汉代简牍,但由《急就章》切入,也相当于在源头意义上重新“发现”“创造”草书。他著名的“余之自信为国宝,持此教尔休张皇”,“二适,右军以后一人而已。右军以前无二适,右军以后乃有二适”等话,一般人看成是狂士狂话,实际上自谓独得草书之秘的自信。
    高二适先生很书生气,是纯粹的诗人、纯粹的学者、纯粹的书家。他不失赤子之心,保持了这种纯粹性,所以他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今天,我们看到这个展览,是接受洗礼。也许,其渊深的文史功底,只能让人望洋兴叹,但至少,我们应该学会认真地、切实地研究古代的碑帖,去汲古创新。更重要是学习他的节概,学习他独立不迁的精神,他的草书风格、境界,与其耿介傲岸的气度是分不开的。平心而论,高二适先生草书的价值,现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随着公众书法审美能力的提升,他的书史地位会进一步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