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章草”的意义——纪念谢瑞阶先生座谈会发言稿
(2023-03-22 10:09:05)分类: 竹堂书论 |
“碑章草”的意义
——纪念谢瑞阶先生座谈会发言
孟会祥
碑学无草书,这一尴尬的局面,直到清末民初才有所改变。更准确地说,直到于右任,才有了真正碑派基础的草书。章草因为笔笔起结,碑派笔法的渗透似乎比草书还略容易些,现代章草书家中,有相当一部分受碑派的影响,这是事实。
所谓碑派,最开始指研习魏碑,后来泛化为研习篆、隶、魏碑,行草并不在其范畴。但是,研习碑版既久,在碑学观念、材料的支撑下,必然产生碑版意味的行草书。像金农的行书,就不在帖学正统笼罩之下。碑版意味的行草书,意味何在?或在字形,或在笔法。字形而论,如赵之谦的行书,就有魏碑的形态;然而字形终属外在,更内在的,在于笔法,或铺毫营造块面感,或裹锋营造迟涩感,总而是追求所谓金石气。赵之谦可视为块面感的代表人物,何绍基可视为迟涩感的代表人物。
所谓章草,传统意义上,以张芝、史游、皇象、索靖为源头,后无名家,到赵孟頫一力复古,所作也近于馆阁,明初宋克,算是有点中兴的意思。直到现代,章草才有了起色。
现代章草名家,约可举出沈曾植(1850—1922)、王世镗(1868—1933)、郑诵先(1892—1976)、康生(1898-1975)、王蘧常(1900—1989)、沙孟海(1900-1992)、沈从文(1902—1988)、高二适(1903-1977)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但擅长章草,也对章草有精深研究。
其中,沈曾植学问深、眼光高,书法迥异时流,戛戛独造,他的书法成就,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就章草而言,他把篆书、隶书,以及二爨的笔意打入章草,形成了块面感的点画,动荡欹侧的结体,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书无一丝一毫尘俗气,我认为格在赵之谦之上。
王世镗、郑诵先均以章草名世,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浑厚雄壮,与馆阁式的章草大异其趣,可谓章草的进步。他们的创作观念应该受碑学的影响,“重拙大”的审美指向,与碑学是一致的。但在碑学意义上,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观念,只是借鉴。
王蘧常大概是最负盛名的章草书家,他受学于沈增植,平生肆力章草。王蘧常章草有明确的碑学意识,其尺牍类作品,侧诸魏晋,洵无愧色。我认为,王蘧常章草的最大成就,是撇开章草的隶书背景,继续上溯,追到篆书上。这样,其浑厚古拙、苍劲老辣,或出古章草之上,但也带来了屈曲盘绕、装饰华丽的问题,特别是大字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康生、沈从文都是写传统章草的,靠他们的文化修养,写出了书卷气息,属于“帖学”范畴。
沙孟海、高二适对章草有精深研究,但他们基本上是以为草书溯源为指向的,属于用章草,而不是专门写章草。章草可袪草书浮滑之弊,这已是通识,沙、高可谓得其先者。
而谢瑞阶(1902—2000)先生的章草,与以上各家有所不同。在字形上,他基本上继承传统章草的点画形态和结构方式,但在用笔上,则采用碑派迟涩凝重的观念。直观地说,像何绍基把颜体行书写成了碑行书一样,谢瑞阶把传统章草写成了碑章草。
总之,如果说碑章草的代表人物,可举三人,则:沈增植借碑版之气,以块面点画,写出了奇峭生动;王蘧常溯源篆籀,用迟涩的点画,写出了古拙瑰丽;谢瑞阶则固守传统章草的模式,而出之以老辣厚重之笔,扫尽浮薄跳踯,成就了独特的风貌。
现在,章草可上溯两汉甚至战国简牍,旁及魏晋残纸,还出土了东汉草书《公羊砖》,然而当代章草在碑学意识的开拓上,似乎并不明晰。我想,这也是我们纪念谢老的意义之一。
2022年11月4日
2023年3月21日,座谈会召开,因工作请假,未能参加。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