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椽笔宜写太行山——读尚新娇《落笔幽燕——侯德昌评传》

(2023-03-16 11:46:14)
分类: 竹堂随笔

椽笔宜写太行山

——读尚新娇著《落笔幽燕——侯德昌评传》

孟会祥

椽笔宜写太行山——读尚新娇《落笔幽燕——侯德昌评传》

日前,作家、诗人尚新娇女士新著《落笔幽燕——侯德昌评传》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新娇是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有足够的驾驭大题材能力。全书结构整齐严谨,条理明晰,宏观上展示了侯德昌先生艺术人生的概貌,使人如面对山水巨幅,层峦叠嶂,尽入心胸。她的文笔清丽、细腻,毫无“作家腔”,不跩词儿,不煽情,看似不激不厉,而暗含着他对传主的理解和感情。

既为评传,就不同于所谓的文学传记。文学性的传记,犹如“历史小说”,虽以事实为根据,也免不了想象的参与,甚至出于“高大全”的思维惯性,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可读性”往往超过“可信性”。不谙世事时,我读到过不少类似作品,倒也激起过莫名的肃然起敬,到后来,认识到“至人如常”,也不免会有上当的反感。而评传,则照直去写,不添枝加叶、添油加醋,以真实的事件,关照真实的人生。要在平常中见不平常,需要真正理解其不平常处。比如新娇写侯德昌先生,就要理解他的奋斗,他的韧性,他的无奈;还要理解他的画、他的书法、他的陶瓷,他的设计,以及他柴米油盐的生活。新娇新闻经历的眼界,以及广泛爱好的“杂学”,支撑了“传”的社会价值和“评”的艺术分量。也许这样的评传,才称得上“不打诳语”,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的侯先生。

新娇擅写人,作为“配角”的曹润苍、陈半丁、沈从文、白雪石、刘金涛、李可染、吴冠中、张仃诸先生,虽着墨不多,而栩栩然如在目前。当然,这来于侯先生对他们深厚的感情、深刻的印象,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新娇能敏感地、准确地把握侯先生在这些师友身上吸取的力量、吸收的长处。新娇也擅写事,写侯德昌少年学习、生活,如豫北风情画,厚实而可亲,即使写其工作中的事务,也能剪裁妥当,不烦不乱。后者,可以看出侯先生的朴实、恭谨、厚道,克尽职守,与人为善。前者,可以看出侯先生的好学、深思、进取,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好几位大师巨匠可能感于侯先生的谦和朴诚,勤学不倦,提出共事的要求,侯先生都婉言谢绝了,除了客观原因,也透露出其种自家地、做自家事、打自家江山的倔强。为人为艺,终须自立自强,才不负人生。

侯德昌先生以“一书一画”引以自豪。“一书”,即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大厅所书“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为隶书。侯先生擅草篆、隶书,并不恪守古法,而是融入了装饰意味,富于时代感和形式感。这得益于他的美术素养,也得益于黄苗子、张正宇等共同开创的一时风气。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当时的书法风气,客观上开拓了书法的疆域。“一画”,即人民大会堂东厅的《幽燕金秋图》。长城逶迤,固然是幽燕坐标,而山骨棱棱,分明是太行魂魄。这山,不是李可染山,不是白雪石山,更不是张仃山,虽然有张仃的恣肆,白雪石的明晰,李可染的酣畅,而只能是太行山、辉县山、侯家山。艺术家之所以成立,在于找到自己。而新娇的文笔,也像画家的画笔一样,通过线条勾勒、色彩渲染,让我们感受到艺术诞生的过程,感受到艺术的永恒魅力。

新娇与侯先生是辉县同乡,也是汲县师范校友,与侯先生的爱女是好友,所以她的笔下有责任、有感情、有温度。同时,一往情深地热爱,持之以恒地进取,永葆艰苦朴素、勇毅坚韧的品格,终于卓然自立,前辈侯德昌先生,后昆尚新娇女士,斯文绍承,忘年共振,其致一也。

20233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