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评论者的德才学识

(2022-12-02 12:18:15)
分类: 竹堂书论

书法评论者的德才学识

 

唐刘知几提出,治史者必有才、学、识“三长”。清章学诚说:“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者为难,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从事书法评论,也是如此。

评论或出以短章,或出以宏论,一定要清通,言之有物,言之成文。“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是为才。

评论要有学理,需要对古典作品的审美经验,对古典书论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对一个书家的评论,纵向要看他在时间维度上的意义,横向要看他在空间维度上的意义,需要史学素养、社会学素养、艺术学素养、心理学素养等学理支撑;对一件作品的评论,要知道它的来历,它的优长和缺憾。还需要熟悉当代创作思潮,熟悉当代创作活动。

另外,我认为,对古代作品,如果没有临摹过,凭直觉评论就容易流为偏颇、流为空疏。对当代创作,也要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评论才能不隔膜,掷地有声,振聋发瞆,发人深省。“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这句话,是经不起推敲的。古代书家只言片语,胜过我们洋洋千言,因为那是过来人语,实践的结晶。孙过庭说“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当引以为戒。像孙过庭那样书鉴双绝,应该是我们的理想。

是为学。

有学有才,才可能有识。识是见识,也就是洞察力、鉴别力、判断力,是对才、学的综合运用。别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别人看得浅的你能看得深,别人说不出的你能说得出,别人说不好的你能说得好。你的观点是准确的,有穿透力、感染力的,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那么,评论不但会被认可,还会被需要,能给人带来启发、教益,甚至带来享受。

一部《论语》,基本上记录的是孔子对当下事物的即时评论,却成为思想的泉源、行为的准则、文学的范本,就在于夫子振铎,给世人以启发。

是为识。

有了才、学、识,更要有德。德者,评论者之心术也。没有才、学、识,也就谈不上德。譬如庸医,谈不上医德。“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书法评论之德何在?在理想,为弘扬书法艺术,提高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在公心,不屈于位,不诱于利,不循于情,也不限于偏嗜。特别是评论当代人物、当代作品,称赞、责备、勉励、期许,一言褒贬,都应指向公心、指向理想。否则,赞扬,就昧着良心堆砌辞藻;指摘,就闭着眼睛辱骂;不明就里,就跟着起哄,才、学、识顿时失灵,是谓失德。

我们生活在人情环境中,长幼尊卑,亲疏远近的网络,固然有其深厚的社会、伦理基础,评论家也不可能完全遗世独立。记得张中行先生说过,写文章,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写,但至少要做到不能写的不写,能写的就照直写。在假话充斥的环境中,要尽量不说假话。研讨会上、文章中的话是假的,展厅外、酒桌上的话是真的,这种撕裂是评论的悲哀。孙过庭说“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评论的每一句话,一个字,要力求无愧。

传媒泛化本来是好事,是“百家争鸣”题中应有之义;而众声喧哗,鱼龙混杂,也在所难免。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评论者坚守的定力。流量为王的背景下,能不能独立不迁,能不能“中不偏,庸不易”,可以检验我们的学力和操守。

 

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  孟会祥

20221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郗鉴吐哺
后一篇:称呼二三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