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论仁、智 (31章)

(2017-10-01 10:05:22)
标签:

司马懿

文哲的博客

论语

孔子

孟子

分类: 先秦七子

    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论语》57章讲到仁,孔子多次回答关于仁的提问。每次谈到的内容与侧重都有所不同。我们从他的不同回答中理解他的关于仁的思想的方方面面。

孔子论仁、智 <wbr>(31章)

   2/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3/12

  2/3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5/35

  2/4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2/5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

2/6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

 2/7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

2/8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 )人,能恶(wù)人。” 4/3)  

2/9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è)也。” 4/4)  

2/10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6

2/1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tún)。孔子时其亡(无)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qì)失时,可谓知(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1

  2/1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gāo yáo),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2/22

2/13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  

2/14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

  2/15 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15/33

 2/16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2/3

  2/17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5

2/18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yùn)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2/1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29

2/20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2/2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4/2

2/22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 4/1

 2/23 子曰:“我未见好(hào)仁者,恶(wù)不仁者。好(hào)仁者,无以尚之;恶(wù)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6

2/24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7

  2/2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nìng)。”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5

2/26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 6/23

2/27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0

  2/28 子曰:“刚、毅、木、讷(nè),近仁。” 13/27

  2/29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17/17

  2/30 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1

    2/31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5/36)  卷二 综评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论语》中,孔子讲到的“仁”的概念有三个含义,一是仁政,二是仁德,三是仁心。仁政指执政者的施政理念,重点强调对民众的心态;仁德指士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仁心是前两者形成的本源。当然,这三个概念不是竭然分开的,而是融通的——要施行仁政,当然要求施政者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就是仁德;而要修成仁德,必先有仁心。孔子认为,一个士人的远大理想就是执政,施行仁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具备仁德的品质,而前提是个人必须有一颗爱人之心。
  在阐述仁政的概念时,孔子还讲到仁和道的关系,仁和礼、乐的关系。
  在讲到仁德的概念时,孔子重点讲了仁和智的关系,他认为,智是一个仁者实现愿望的必不可少的伴随和补充,近乎今天我们所讲的德和才的关系。为什么孔子总是把仁和智联系起来讲?因为他所追求的仁是有使命的,不是一个自然人的品质问题。
  仁政、仁德归结为仁心,仁是人的美好的内心世界。
  孔子的仁政思想、仁德思想应该是有普世意义的:无论什么阶级、什么政党,凡执政者,都要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文人学士,都应加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讲仁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用他的仁的理念对照考察别人时也是极其严格认真的,因此,他很少认为哪个人够得上仁的标准。
  但是,孔子又认为仁不是高深理论,不是高不可攀,仁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人的实践行为中。他十分强调实践,他不主张离开社会行为的苦行修炼。
  总之,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他创立的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这个思想是独立而深邃的,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需要认真探究。
  《论语》中论讲到仁、智的还有:1/143640 3/91216 5/11 5/52 6/10171929 7/1847 8/1839 9/51524 10/213 13/61718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