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天、命、神、道 (44章)

标签:
文哲的博客司马懿刘备曹操三国演义 |
分类: 先秦七子 |
1/2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19)
1/3
尧曰:“咨(zī)!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节选自20/1) 1/4 子畏(威)于匡,曰:“文王既没(mò),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5)
1/5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1/6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1/7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13)
1/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7)
1/9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zhì),时哉时哉!”子路共(拱)之,三嗅而作。
(10/27)
1/1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
1/11
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4/36)
1/12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0)
1/1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0/3)
1/1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1)
1/1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5)
1/16
子不语怪、力、乱、神。
(7/21)
1/17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1/12)
1/18
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2)
1/19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
1/20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ěi)》曰:‘祷尔于上下神祗(qí)。’”子曰:“丘之祷久矣。”
(7/35)
1/21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29)
1/22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8)
1/23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
1/24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
1/25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6/11)
1/26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dì)之华(花),偏(翩)其反(翻)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9/30)
1/27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6)
1/28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1/29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6)
1/30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稀)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稀)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稀)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1/31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16/3)
1/32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4)
1/3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
(14/3)
1/34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14/1)
1/35 子曰:“笃(dǔ)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
1/36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8)
1/37
子曰:“参(shēng)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
1/38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7)
1/39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1/20)
1/40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5)
1/41
子绝四:毋(勿)意,毋(勿)必,毋(勿)固,毋(勿)我。
(9/4)
1/42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1/43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1/44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dǎo)之,不可则止,毋(无)自辱焉。”(12/23)
综评
本卷表达的是孔子的哲学思想,用当时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天”“命”“神”“道”这些概念。因为孔子坚持“述而不作”,不写文章,所以我们只能从他说的话中探讨研究。
一、孔子承认、肯定大自然(天),尊崇、顺应大自然(天),这是他的宇宙观。他没有把不可知的大自然看成神,也没有承认有一个凌驾于大自然之上或者直接创造大自然的神的存在。若用现代的哲学语言来概括,孔子的世界观是唯物的。
二、孔子承认命,他是一个宿命论者,这是他的人生观。但是孔子所遵从的命既不受某种外来力量(比如神)的左右,也不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
三、孔子敬神却不信神,并且发明了应对唯神主义社会风气的绝妙的办法——敬而远之。这种对有神论的抵制,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从而也抵制了外来有神文化的浸入,是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貢献。
四、孔子对春秋时期“道”的观念有重大发挥,在《论语》中有56章提到“道”,用现代语言表述,道可有下列六种意义:
1
道即天道,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不以人或神等力量为转移。
2
道是真理,有志者的信仰。
3
道是人们进行自身道德修养或行业、职业的规范、规则。
4
道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状态和准则。
5
道是达到某种目标的路径、方法。
6
道即导,领导,引导,疏导。
由于受当时的词汇的局限,孔子用一个字表达多个概念。我们今天学习、探寻孔子的思想,就需要用现代语言来体现孔子的思想。
五、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来源是一个课题,需要继续探讨。应该说,它与当时仅有的哲学著作《易》是有相当关系的。
六、中华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孔子是截至当时中华文化之结晶,也是后世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仁政思想、礼制思想、孝道思想、教育思想等已被历代学者所研究和推崇,而他的哲学思想也应是我们现代人研究的重点内容。
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效地抵制了各种有神论宗教的渗入,不是靠的武力和行政的干预,而是靠的文化,独立的中华文化。我们在深入学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后,对这一问题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论语》中论到天的还有:3/26
12/7、9、18、21、26、33 13/4
《论语》中论到命的还有:8/37
10/18 13/4
《论语》中论到道的还有:3/33
4/7 5/21、41 6/17、41 7/5 7/15
8/5、28、31
9/24、29、31、32
10/12、17、29
12/22、23、26、30、31、33 13/8、12、14、22、24、27、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