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八书》小结
《史记》中的《八书》,包括《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对于《八书》,本人粗略地拜读之后,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书》是司马迁创行的史体之一。史书的任务是记录历史;记录历史的史书可以有各种风格,可以有各种体例,可以有各种形式。风格、体例、形式,都是为反映历史内容服务的;历史的内容太丰富,所以,史书的风格、体例、形式也就各不相同了。就《史记》而言,历史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名为《本纪》;人物为传纪,名为《列传》;诸侯以世袭,名为《世家》;大事系以年月,列成表格,名为《表》;其余的则无所属,司马迁便径以《书》而名之。《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义》说:“五经六籍,咸谓之书”。其实,司马迁《史记》中的《八书》,与五经六籍的“书”完全不同。后者是名词;前者是动词,为“书写”、记录的意思。班氏《汉书》改称为“志”,志、誌,古代通用,也是书写、记录的意思。
二,《书》是司马迁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结晶。《书》的体例的由来,多数学者都承认是司马迁独创,同时又以为,“虽曰独创,必有所本”。我以为,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与前人的劳动割裂开来;前人的学术成果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司马迁创行的《书》,是在借鉴中的发展,是在继承中的创新。有人以为,司马迁的《书》,主要是仿自于《礼经》(如刘知几《史通·书志篇》);有人以为,《书》源于《尔雅》(如郑樵《通志序》);有人以为,仿自于《吕览》、《淮南子》诸子书(如章学诚《文史通义·亳州志掌故例义》)等。程金造在《史记管窥》中说,《书》是由《尚书》扩充而成的。其理由之一是,“左史纪言,右史纪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太史公撰史事绍发《春秋》,《八书》自当是仿于《尚书》了。其理由之二是,《尚书》与《八书》都名为《书》,内容又有一些相仿的地方,如《禹贡》与《河渠书》,《尧典》与《天官书》等。但是,学界普遍认为,《尚书》是上古档案,非独纪言;《八书》之中,如《封禅书》、《河渠书》等篇章,亦非纪言,可见与纪言、纪事无关。至于说《尧典》与《天官书》形似,《禹贡》与《河渠书》形似,更是郢书燕说、鲁鱼亥豕之谈了。我以为,不管怎么说,司马迁的《书》,是史体的一种创行,这是不容否定的。
三,《书》是以记录为辅、以评论为主、记录史实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史体。如果不记录历史,就不能称之为史书。但是,司马迁的《书》,不仅客观地记录史实,而且,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作了独到、独特、独有的评论。清人赵翼说,《书》“以纪朝章国典”,这句话也是历代的定论。我以为,《书》是以理论探讨、论理评说为基础的“纪朝章国典”,是在“纪朝章国典”的同时研讨重大的历史课题。譬如,《礼书》专门探讨“礼”、《乐书》专门探讨“乐”、《律书》专门探讨“律”、《历书》专门探讨“历法”、《天官书》专门探讨“天文”、《封禅书》专门探讨“封禅礼”、《河渠书》专门探讨“治水”、《平准书》专门探讨“商贸”。《礼书》、《乐书》、《律书》、《天官书》等四篇的主要内容,虽然都不是“纪朝章国典”,但是,也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是司马迁撰写的四篇高水平的学术性的专门论著。其余四篇,既“纪朝章国典”,又是学术专论。也可以说,《八书》是整部《史记》中在理论上最精彩的体例。可惜,自《汉书》改“书”体为“志”,专门用以“纪朝章国典”,虽然是受《史记》启发,我想,却完全不是司马迁创立“书”体的本意。钟鸣夏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