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教材培训(六):教材中的活动类型及其设计意图

(2017-08-16 10:21:36)
分类: 思品资料

新教材培训(六):教材中的活动类型及其设计意图

基于对知识的分类以及对生活经验线索的梳理,本套教材对“活动设计”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定位,即教材中的活动并不单是作为对正文观点的论证、体验或延伸,而是承载着“知识”习得的功能(这里的“知识”正是前文所谈到的具有主体性特征的“道德知识”);与此同时,每一类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有一定的思想性意图。因此,在处理教材时,不建议教师仅凭个人喜好不假思索地替换活动设计(这种情况在试教试用的过程中时常遇到),教师应首先着力理解、把握(甚至对话)活动的特定功能与思想意图,考虑这些功能与意图如何在教学互动中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是否或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调适、扩展。

不可否认,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有一定的习惯沿袭,特别是对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领域,难以避免会使用惯常的思考方式、备课思路,但需避免不假思索的经验模式的套用或替换粘贴。下面对本套教材的活动类型及其设计意图作简要说明。

一、运用你的经验

“运用你的经验”是每一框内容的开篇活动,属于“经验导入型”的活动设计。与一般意义上的导入性活动有所区别的是,这一活动设计关注并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个体化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应激发、给予每个学生个体经验自由表达的机会(尽管这种表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课堂上发言),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内容学习的一开始就建立起客观的、外在的教学内容与自身内在的、主体性的生命感受之间的关联,帮助教师在逐渐展开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希望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对教师或教学目标的迎合、教学过程的形式化。因此,“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内容设计要求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参与兴趣并能够引入相关话题,其问题设计聚焦、指向学生个体的感受。

二、探究与分享

在七年级教材中,“探究与分享”属于“综合型”的活动设计,其具体涵盖面相对其他几种活动设计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具有指向性的活动内容:第一,“思维拓展型”活动,主要侧重对他人观点或几种不同观点的思考与探讨,内容设计关注冲突、矛盾、困境等层面,不一定要带入个体体验,问题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第二,“体验反思型”活动强调活动内容需激发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希望引导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展开有一定深度的对话,问题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第三,“情境讨论型”活动主要侧重运用教材设计的具体情境,针对情境内容进行探讨,问题设计较为明确、具体,具有更多的指向性;第四,“行为导向型”活动主要侧重行为和能力的锻炼,内容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行为努力才能完成活动,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五,上述几种具体指向的组合活动。面对“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师需要解读活动内容的指向性,针对不同的指向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需要强调的是,“探究与分享”活动设计承载着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具有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功能,不能仅仅将其视作正文文本的辅助,它可能是正文内容的扩展、延伸,也可能是正文内容的深入、复杂化,对此类活动的把握和运用影响课堂上生活经验分享的广度与思想认识的深度。

三、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属于“知识支架型”的链接类活动设计所谓“知识支架”就是为教师教、学生学提供思考和分析道德问题的客观知识的脚手架,其中的“知识”既包括“关于道德的知识”,也包括“有助于道德的知识”。“相关链接”只呈现知识内容,不设计提问,教师可以灵活使用。

四、阅读与感悟

“阅读感悟”属于“经验扩展型”的链接活动设计为教师教、学生学呈现更为开阔的生活材料,供师生阅读、思考和体悟0由于经验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因此,“阅读感悟”只呈现阅读材料的内容,不设计提问,以确保不同学生都能通过阅读材料获得主体性的、个体化的生命感悟0然而,这并不妨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感悟中的材料作为思考和讨论的内容,通过提问转化为其他类型的活动。

五、方法与技能

“方法与技能”属于“应用策略型”的链接活动设计,主要为学生提供从思想认识走向道德实践的行为指导、行动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教材在“方法与技能”的设计上力图避免“正确的废话”,注重行动策略的可操作性。考虑地区、学生群体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增强教材的开放性,“方法与技能”只呈现方法内容与技能方面的建议,不设计提问,也没有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教材中可有可无,它应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在教材提供的方法策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更多有效行动策略的探究、拓展。

六、拓展空间

“拓展空间”属于“课外拓展型”活动设计,位于每一框的结尾,作为每框内容的最后一个环节。活动设计有一定的综合性、延展性、复杂性、创造性,供任课教师参考使用,有余力的教师可以组织活动,也可留给有兴趣的学生课外自行完成。



来源于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教师教学用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