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培训(五):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栏目设计和呈现方式
(2017-08-16 10:13:23)分类: 思品资料 |
新教材培训(五):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栏目设计和呈现方式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 宋景堂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级标题,单元题和课题下面设有导语,每框以“运用你的经验”导入,以“拓展空间”收尾,正文中穿插使用“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栏目。本文拟就教材的栏目设计和呈现方式加以简要介绍和说明。
单元导语·课下导语
全书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标题下面均设有导语。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的导语是:“生命好像一场旅行。进入中学阶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怎样的风景?在这里,我们会遇到哪些老师和同窗,会有哪些奇妙的经历?每天的学习、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在我们的成长中留下何种印记?如何才能使中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人生旅程。每一次勇敢的搏击,都会让我们听到拔节生长的声音;每一次不轻言放弃的坚忍,都会让我们收获更多成长的喜悦;每一次业精于勤的自我鞭策,都会让我们增强奋进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一起享受成长,享受中学生活,享受生命的馈赠!”从中可以看出,导语首先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主旨,开门见山地提出五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走进本单元的学习生活。然后,用一段富有诗意和激情的语言,描述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初中生活。最后,从行动上引导学生享受中学生活、享受生命馈赠、享受成长历程。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的导语是:“友谊的天空,承载着我们,几多欢乐,几多幸福,兴许还有困扰和烦恼。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让友谊的芬芳撒满衣襟,让友谊的彩虹点亮青春。”这是一首与本单元教学主题“友谊”相关的抒情小诗,共56个字,是四个单元中字数最少的导语。学生通过阅读、欣赏这首充满青春气息的小诗,走进本单元的学习与探究。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导语是:“老师和父母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见证者和陪伴者。在他们的关爱、 呵护中,我们尽享友情和亲情;在他们的引领和教导中,我们走向成熟;在与他们的依恋和碰撞中,我们体悟着与师长的相处之道……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过程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态度,作出哪些努力呢?”导语从老师、父母与学生成长关系的角度引入“师长情谊”话题,就如何建立和谐师生、亲子关系提出设问,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从而引出下文。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导语是:“你思考过生命吗?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生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人类的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在生活中立志与坚守、尽责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一份出色的人生答卷。”导语首先围绕生命主题由近及远提出四个问题,然后从行为要求方 面引导学生探究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
可见,单元导语注重从单元教学主题切入,形式不拘一格,文字有长有短,富有抒情色彩,凸显问题导向,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单元学习。
单元下面设课,每单元设2-3课。课题下面设置导语。如第一课“中学时代”的导语是:“有人说,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有人说,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有人说,中学生依然是懵懂的孩子;我们说,中学生正在长大成人。有人说,中学时代离职业选择还很遥远;我们说,中学时代要早早立志。 我们的中学生活会怎样度过?是平淡无奇,抑或精彩纷呈?我们跃跃欲试。中学,我们来了!”第六课“师生之间”的导语是:“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古人云:‘安其学而亲其师。’很多成年人回忆青春往事,常常把与老师共处的校园生活看成一生中一段美好的经历。我们经常与老师在一起,我们了解他们吗?我们能愉快地与老师相处吗?”
一般而言,课下导语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纲擎领地概述本课主旨内容,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运用你的经验·拓展空间
每课设2-3框内容。各框均通过设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导入下文学习,每一框的最后设置《 拓展空间》栏目。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下设的《运用你的经验》是:“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是地域 :‘我的家在某省某县某镇某村。’——是住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是一群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我们是一家人’——是吃饭的地方:‘回家吃饭喽!’——是……”从中可以看出,栏目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不同维度思考、探究什么是“家”,引导学生关注感性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从而导入下文学习。第二框“爱在家人间”下设的《运用你的经验》是:“在家庭中,你爱所有的亲人吗?为什么?你是因为他们特别爱你,你才爱他们的吗?翻翻自己和家人的照片,选择你最喜欢的几张,说说你的感受。”设问引导学生从家人之间爱的角度回味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温情,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共有21个《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设计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学生之间围绕相关主题的一段对话加两个探究性问题,有的通过对字词的不同解释与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该框的主旨话题,有的结合本框的主旨内容先提两个探究性问题再加两个学生就同一主题所进行的两三句对话,有的引导学生填写在不同情境中的内心感受并与同学交流、分享,有的通过引导学生选取与一定主题相关的生活镜头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和评价,有的再现相关主题情境并提出探究问题,有的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可见,《运用你的经验》往往围绕本框教学主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反思生活,在与同学、老师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进 入相关内容学习。
每一框的最后设置《拓展空间》栏目。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后面《拓展空间》的内容如下:
-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
-
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昕昕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要完成的事情。
请思考:哪些事情必须现在做?哪些事情可以将来去做?哪些事情需要一生去做?
引导学生明确怎样让初中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为此,本框的《拓展空间》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做,善于听取父母的建议,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教材中的其他《拓展空间》在设计方式上也各具特色。有的围绕一定的主题提出明确的活动建议,有的围绕相关主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有的围绕相关主题展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加以辨析 、评价,有的围绕相关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多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有的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小调查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有的引导学生按照预设路径探究汉字的文化内涵而引入相关内容学习,有的围绕一定主题开展体验活动,有的引导学生结合所给提示围绕相关主题制订活动方案等。《拓展空间》的要求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探究,可以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也可以由师生、生生共同探究完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
请用不同的词语,和同学分享你对初中生活的初步感受(教材列举了新奇 、兴奋、紧张三个词语)。
刚刚步入中学校园,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课堂,学生有许多新的感受。该活动引导学生用不同词语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相互交流,从而引起下文。活动建议明确、直接,不含情境,置于所要引起的正文前面。
第二个《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如下:
开学以来,我在学校里经历了许多新鲜事:我和同学参观了校史馆;语文老师给我们开列了一长串课外阅读书目;地理课上我第一次尝试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空;班主任让我们自己 组织选举班委、制订班规和班训、设计班徽;布告栏里贴满了社团招募新成员的启事……
-
你在校园里还有哪些新发现?
-
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
该活动围绕“我”在学校里经历的许多新鲜事创设情境,引出话题,启发学生列举自己的新发现,比较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之间的异同,是典型的情境加问题式探究活动设计方式。
第三个《探究与分享》置于本目最后,内容是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显然,这是直截了当的活动建议。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共有 77个《探究与分享》。从设计方式看,有的围绕相关主题列举几个观点井引导学生加以辨析、选择,有的引导学生解读相关情境材料并与同学分享所得,有的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列举实倒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进一步补充实例,有的结合同一活动展示不同的活动体验并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有的引导学生就同一个问题相互追问、探讨,有的围绕同一主题从正反两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加以比较、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某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有的直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说出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有的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完成相关活动并进行再思考、再发现,有的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一连串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围绕同一话题列举多种选择方案引导学生理性辨别、选择,有的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就两个不同的问题加以比较、鉴别,有的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程序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分享收获和感受。从《探究与分享》与正文的关系来看,大多数情况是引导学生先探究、分享,再引入正文。也就是说,先有《探究与分享》活动,后有正文。但是,也有把《 探究与分享》放在正文后面,便于进一步发散和拓展。无论置于何处,采用何种形式,《探究与分享》栏目都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谈、项目研究、问题辨析等方式,主动探索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关于《方法与技能》栏目,先看个实例。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第二框“享受学习”第二目“学会学习”,围绕记笔记策略,设计了“方法与技能”,内容如下:
【课堂记笔记策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研究发现,记笔记的主要作用包括:(1)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2)有效组织材料。记笔记的方法有很多种。……
善于做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何抓住重点、关键词,如何进行事后整理,都是有科学方法的。该《方法与技能》围绕此点设计,从记笔记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方法简单易行,富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共设有 11 个《方法与技能》栏目,包括努力也有方法、自我评价的方法、 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方法、改正缺点的方法、有助于建立友谊的方法、处理冲突的基本策略、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如何孝亲敬长、和父母掏通的技巧、我是小小“黏合剂”、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等。一般而言,《方法与技能》栏目设置在相关主旨内容之后,注重结合具体情境,从多方面提出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傲,进而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
阅读感悟·相关链接
关于《阅读感悟》栏目,先看个实例。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第一目,在讲到中学生活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时,安排了一个《阅读感悟》栏目,内容如下:
钱学森说:“6年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归国后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赶往母校探望。每次路过母校,他都会说,“这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
从化学、几何学、矿物学、生物学到国文、哲学概论、伦理学、音乐、美术,从基础科学知识体系到做人的伦理道德,中学教育为钱学森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钱学森晚年曾写 下一段话,称有17个人对自己的一生影响深远,12个人是求学期间的老师,其中中学老师就占了7位。由此可见,中学教育在他人生道路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活在学生的一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志趣、生活、人生道路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学时期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学生将来就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钱学森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该栏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钱学森求学生活的典型材料,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做到读、思、悟、得有机统一。
从内容上看,《阅读感悟》有的围绕相关主旨选取一则富有哲理的散文(如第92页节选《季羡林精选文集·2:人生感悟),有的选取《诗经·卫凤》中的“木瓜”,有的选取何其芳所写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有的选取一位在偏远乡村坚带几十年的普通老师的一段人生感悟,有的选取一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交往的佳话,有的选取墨子与弟子耕柱子之间的对 话,有的列举两个主旨相似的情境故事,有的选取日常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平凡的人生故事〈如第79页的身患绝症的妈妈为了积攒孩子的学费而绣《清明上河图》〉,有的选取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有的是父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有的节选一则《雷锋日记》等。可见,《阅读感悟》栏目注重结合一定的主题,选取具有生活性、思想性、哲理性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关于《相关链接》,先看个实例。第六课 “师生之间”第一框“走近老师”第一目“了解教师职业”,在讲到“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时,设置了一个《相关链接》: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由其弟子及再伶弟子编撰的《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师的代表与楷模。陶行知先后创办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他认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信仰、责任心,要与学生同甘共苦,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教学相长,教学做合一。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救人求具。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以上两则材料一古一今,围绕“教师职业”这一主旨,以历史事实进一步佐证教材观点。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共有14个“相关链接”,有的是对相关概念、名词、观点作进一步引申、拓展和说明,有的引用格言、警句,有的引用相关史料,有的引用相关法律法规等。
(本文来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9月中旬版,有删减)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