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美元流动”两工具:“国债--收益率”与“股市--实

标签:
转载 |
分类: 问.茶.茗战 |
博主按:看了“不懂”朋友的博文“试析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非常赞同他对美联储利率工具的独到见解,受此启发,想对美元流动的两大工具“国债--收益率”与“股市--实际利率”如何决定和影响美元流动作些分析。请朋友们讨论、指正!欢迎博友提供美债数据,尤其是“美债收益率曲线图表”大时间尺度的数据。此外,从方法论的角度,笔者认为,对美元格局的判断,必须首先跳出技术细节,才能俯览全局;其次不要局限于经济现象,才能抓住美元的本质和核心线索;在上述两个前提下,再反过来分析和观测美元的细节和现象。
美元的流动性包含两个核心路径:国际=“追逐全球资源资产”OR“撤离全球资源资产”;国内=“在银行”OR“出银行”。前者的决定性因素是“美元升贬”,后者的决定性因素是“利率高低”。这是本博曾经分析过的结论。基于这一结论,笔者进一步讨论,“美元升贬”由什么决定?“利率高低”由什么决定?为便于理解,先从第2个问题分析。
1、“利率高低”工具:“实际利率”与美联储的操作路径—“名义利率”与“通胀、缩率”
1970年代后,随着美元从“金本位”向“需求本位”的转换,美元发行中出现了理论与事实不一致的场景。
即,假设经济社会实际需要10美元货币量,但现实因素的限制,社会做不到操作上的精准,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可能:
发行了11美元,多出了1美元(11-10=1),货币膨胀;
发行了9美元,少了1美元(10-9=1),货币紧缩。
这样,美元的“事实发行”和“理论发行”就存在一个数量关系。这就是经济生活中的常识: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通俗说,可以这样在本质上理解学理上的概念:理论发行=实际利率;事实发行=名义利率。由此,就好理解下面的几个常识了:
A、若发行11美元,那么,理论发行=实际发行—多发的;概念表达: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
反过来理解,若是社会处于通胀状态,那么该社会: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
B、若发行了9美元,那么,理论发行=实际发行+少发的;概念表达: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缩率;
反过来理解,若是社会处于通缩状态,那么该社会: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缩率
也就是说,社会在不同的货币发行状态下,实际利率的决定因素是不一样的。
而在资本的运作中,真正影响资本运作路径和方向的不是“名义利率”而是“实际利率”。如,若名义利率很高,但通胀率比名义利率还高,那么,社会上的资金就不会简单的去银行,因为资金发现,实际利率是负的。所以,判断一个社会资本的运作路向,必须也只能看“实际利率”。
同样地,美联储如何控制利率工具,这里的利率只能是“实际利率”。美联储会如何操作呢?按照美元流动状况,两种可能:
A、在美元升值阶段,美元回流,美国处于通胀状态,这时: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
在现实生活中,名义利率,就是美联储的议息会议所决定的利率,因此,可简化为:名义利率=议息利率。
通胀率,人在恐惧通胀时会把钱放在股市资产上,由此所带来股指大升,其升幅可标示通胀程度,因此,可简化为:通胀率=道指升幅
由此,在美元升值的背景下,美联储实现“控制实际利率”的路径就比较明显了:
实际利率=议息利率-道指升幅,也就是说,美联储有两种路径进行操作:一是议息决定;二是道指升幅控制。
换言之,在美元升值期间(约6年多),美联储要保证“实际高利率”这一客观要求(美元回流=美元升+高利率),只要保持“议息利率”大于“道指升幅”即可。这意味着,在美联储的政策选项中,不一定只有加息一项选择,还可能不加息,但缩小升幅。
B、在美元贬值阶段,美元外流,美国处于通缩状态,这时: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缩率。
同理,通缩率,可简化为道指跌幅,即:通缩率=道指跌幅
相应,美联储的操作路径为:实际利率=议息利率+道指跌幅,也就是说,美联储有两种路径进行操作:一是议息决定;二是道指跌幅控制。
换言之,在美元贬值期间(约10年多),美联储要保证“实际低利率”这一客观要求(美元回流=美元贬+低利率),只要保持“议息利率”和“道指跌幅”之和不高即可。这意味着,在美联储的政策选项中,不一定只有减息一项选择,还有可能不减息,缩小跌幅
美元之所以有周期性,是因为“国债—美元”之间形成的跷跷板结构,该跷跷板核心的逻辑是,美元与国债是一只手,美元是手心,国债是手背。美元发行多=国债发行多;美元多=美元贬值,国债多=国债收益率高。所以,在逻辑上,美元向上,那么,国债就向下,二者是反向走势。同时,买国债需要美元,因此,对国债需求高=对美元需求高,二者上下摆动又具有平衡性。
因此,美元周期的形成源于国债收益率的变动。
而在逻辑上,国债收益率并不是由某个政府机构或民间团体制作的。相反,它是投资者对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可能走向作出的集体判断,本质上,它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它分为三种结构:
长期国债收益率=美元避险预期,这是决定美元周期的主导因素。原因就是:在“美元—国债”的跷跷板中,国债收益率上涨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因为,对美元需求高了,美元不贬值了,国债无避险价值了),所以,国债收益率上涨停止=美元贬值停止;之后,国债收益率下行,美元开始升值上行。
短期国债收益率=利息变动预期;
国债收益率曲线=长短期国债利差预期;
后两种是美元运行的技术性操作因素,因为,这主要是市场根据对利率的预期而进行的操作。所以,它具有短时性、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