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弃我执
弃我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4
  • 关注人气:5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防疫重心转移,政策拐点已现

(2020-04-30 07:08:57)
标签:

转载

因本人发文屡屡被禁,还是转发淘先生的更为高瞻远瞩

随着湖北新冠疫情清零、各省及军队医疗援助队撤离,常态化防控成为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新常用语。全国范围内抗疫防疫的重心已经由急性超常规防控转向常态化防控,笔者认为防疫政策已经出现阶段性转移,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同时,极端性防堵措施已经被取消,抗疫的重点悄然由人群防堵转向群体免疫,保经济、保就业坐上了政策的驾驶席。


中国的封城堵路政策,对迅速控制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未能取得抗疫胜利之前,输入性传染永远是一个威胁。更重要的是,无症状感染者播毒目前尚未有好的解决方案,所以疫情反复波动的机会颇高。疫情由急性爆发期,转为僵持期;抗疫活动由短跑,转为长跑,防控需要常态化进行。


然而,经济无法长时间承受休克式的极端隔绝政策,就业状况已经响起了警号、中小企业现金流已经响起了警号。可是,复工复产并不顺利,与上次SARS不同,本次疫情是全球现象,封城堵路在许多国家同时出现,需求骤停暴跌,中国企业手中的订单也被大量取消。复工未必等于复产,复产亦受需求限制。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经济回暖需要靠内需。不过内需市场也并不畅顺。中国经济本来就在经济转型期和商业扩张周期尾端,疫情令就业市场进一步恶化、收于预期进一步下降,再加上人员流动仍旧受到诸多限制,内需市场也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将中国经济重新拉回到正常的轨道,唯有靠政策启动。与美国相比,中国政府在本次疫情中财政救援速度较慢,这与政府希望先将精力放在拯救生命上有关,也与全国人大延期、政府预算尚未通过有关。随着疫情蔓延受到控制,人大会议日期暂定,经济刺激措施开始浮上水面。部分城市的基建项目已经开始全方位推进,基建类订单显著上升。


去年中国的财政赤字相当于GDP2.8%,笔者认为今年的财赤GDP比率应该起码增加五个百分点。除了地方政府大规模发行地方专项债之外,看点应该在中央政府的专项债/抗疫债,尤其是财政部的专项债/疫情债会不会由中国人民银行全额购买。过去十年,货币政策一度极其宽松,财政政策相对谨慎,不过货币扩张的边际效益日渐下降,触发大水漫灌现象,也催生了房地产泡沫等副作用。


央行印钱、财政花钱,恐怕是这次救市一个重要特点。这样做可以绕过中介功能低下的银行,直接将流动性输向有需要的实体经济部门,对保就业、稳民生更有针对性,政策效益可能也更佳。这种做法偏离了前总理朱镕基定下的财政货币分家的原则,不过非常时期或许需要非常政策重新启动经济,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


美国财政部目前的经济救援活动,几乎全部集中在发放企业流动性和消费者工资上,救济色彩浓厚,前瞻性、战略性不足。中国在2003SARS之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培育内需市场奠定了基础。笔者相信,赤字财政的使用方向比金额更重要,中国正在由房地产/基建时代向数据时代转型的过程之中,如何审时度势、开创未来,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是决策者的时代责任,也是下一轮全球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


通过刺激措施重振经济固然重要,结构性改革更是中国经济躲不开的一道坎。结构性改革在过去几年雷声大雨点小,新近提出的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也许是一个好的开端。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经济的轨迹,可能改变全球化趋势。疫情的防控重点正在转移,政策拐点初步呈现,希望它能推动中国经济内需酝酿已久的变革,方不失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本文原载于经济通,为个人观点,并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