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今天刚好过半,这半年来(尤其是5、6月份),股市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此变化无先例可循,因而造成市场巨大分歧,甚至在券商界也分歧明显。对于后市是涨还是跌,众说纷纭,尤其在2、8严重分化下,后市的涨跌分歧更划分成一概上涨类、一概下跌类、蓝筹独涨类、8涨2跌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些分歧中,观点不同还建立在视角相同基础上,因此就更使得股民无所适从。比如针对近来缩量上涨(主要针对蓝筹),就有缩量涨才能持久说,及量价背离必难持久说之分。由于量价关系为市场所熟知,故此分歧在市场迅速扩散,成为近来分歧的主要矛盾方面,于是我就找了张图查看。这一看不要紧,还颠覆了我自己的观点,所以特在下面将此图展示。
http://s16/mw690/001T7Vj3zy7choGf0F95f&690
这是平均股价的月线图,起自去年7月,终至本月。之所以选择平均股价,是因其交易量基本等于两市交易量之和。由图的左侧可见,去年7月到10月这4个月里,量价确实是背离的,4个月的量价背离,应该足可说明缩量涨是好事了吧?那么放量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注意辅图里那两个箭头,一个指向去年11月,一个指向今年3月,这两个月均明显放量,而这两个月都是高点月。
平均股价就其性质来讲,略偏向8股。为客观全面计,下面再增加一个国证A指互相对照,因国A指就其性质讲略偏向蓝筹一点,而辅图的交易量也大致相当于两市交易量之和。 http://s4/mw690/001T7Vj3zy7chpYt9sL13&690
可以看出,就月K线的形态而言,两张图不尽相同,尤以今年3月差异为甚。但就量价背离4个月及放量月即成高点月这两个结论来看,却可以互相印证。
因此,我一向坚持的“量价背离必将扭转原趋势”观点是错误的。在微博中曾多次重申的“攻击(指持续上涨)形态下必须放量,防守(指震荡市尤其下跌市)形态下要看缩量到位”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但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地量见到地价的实例又该如何解释?为此我特意查找了几个典型的地量地价实例看了下。因属于散点,不便用图来展示,就姑妄言之吧:通常地量地价之前,均有一段以日线计的震荡,这个地量是震荡尾声分歧已然消弭的标志,因此才有了后市的上涨,因而表现为地价。而且,此地量是相对的,参照系仅是前面震荡期的平均交易量。因为是日线级别,地量地价后面的上涨时间也长短不一。现在市场的分歧焦点不在短期,而是针对后面的大趋势,故还是上面的月线图更能说明量价关系。
为了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量价关系,还需再看看蓝筹指数。鉴于本月沪深300如日中天,大有取代上证50领头羊地位之势,因此就看看它的月线图吧。 http://s4/mw690/001T7Vj3zy7chtpxJR1b3&690
上图可见,去年11月的放量也成为一个高点月,次月的大阴线至本月历经6个月才被超越。然再看最近4个月的量价关系,4个月中几乎持平的有3个月(辅图中水平线段所示),但这3个月的K线表现各异,说明在蓝筹指数上,量价之间也没有直接关系。况且,若比对去年11月的量价与本月的量价,也显示量价之间无明显正负相关性。顺便说一句:我原先有点小人之心,以为蓝筹一支独大必然抢了两市的量。但对比了上面平均股价与沪深300最近3个月的量后,才知道蓝筹在两市量上的占比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换言之:蓝筹独大后,量并未在比例上相应增加。此更说明了量与价在大周期上并无相关性。
结论是:量价关系是市场在较小周期上且在较短时间区间里积累出来的经验,在预测短期后市上仍有概率优势。但在大周期上,更须防的却是放量。我现在认同一位专家的说法:不放量甚至缩量(参考上图的5月份)说明换手率低,主力资金不论有无主观套现意愿,客观上就没有套现机会。而放量意味着换手率上升,也就意味着有人在套现,自然套现的是主力资金,那么放量后市下跌的原因也就找到了。
然还是要声明:此文观点建立在观察大周期基础上,辩查的是大的(月线级别)趋势。较小周期(如日线级别)的量价关系(尤其是地量见地价)还是有其概率优势。再例如,近日在各大指数上普遍表现出的日线量价背离,就小周期来说,上面各图得出的结论就未必适用。截止今天,我尚未看到地量的迹象,自然也谈不上较小周期的地价出现。而日线级别的量价背离是否会促成数日下跌,下周应可见分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