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站在一个角度——周量能的分析来看后市路在何方。标的仍是涵盖两市交易量99%的国证A指。请看下图。
http://s1/mw690/001T7Vj3zy73RpMxhWo00&690
这张图的初始着眼点是开年初的熔断大跌(辅图垂直线)那周。参考左边去年末那周的红色交易量柱可见,大跌因熔断而未放出量来(包括次周)。因此可以较确定地判断,至少在1月12日前的三次熔断中套牢了很多筹码,其下沿在4580点处。
到了3月下旬至4月中旬,市场出现过热,表现在两市日交易额一度超过9千亿。在此期间,指数最高刚好涵盖住熔断的第二周。换句话说:于4月中旬结束的那波反弹,由于交易量反映出的极高换手率,有效地将第二熔断周的套盘置换了出来,这也可从4月20号的放8千亿量大跌及随后的弱反弹中看出——侥幸观望的套盘也已涌出。
当指数重回此点位时,已到7月上旬。若将此段时间视为彻底消化熔断次周的套盘,那么12周时间不能说不充分。再看辅图中的量能变化,其间经历了缩量回落、试探性放量上行,再横盘震荡,才有了起自7月初的三周放量上行并突破4月高点。
但请注意:7月份前三周放量上行虽量价关系很佳,按理讲本可深入到熔断首周阴线实体内部,然市场最终还是选择了日成交8千亿的放量大跌,说明熔断首周的套盘已非次周可比,出逃压力要大得多。当指数在4670点上下僵持10天后,7月27号的8千亿大跌,其性质与4月20号那根阴线意义基本相同,都是熔断时期的套盘出逃造成。此逻辑可自两次高点与熔断期间的位置得出,若将熔断期那两根周阴线合并,就可看出7月的高点虽比4月高点没高出多少,但已到达被套筹码的最密集区域。
如果站在筹码交换角度考量今年来的波动,那么自周K线上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以熔断为特点的第三次股灾造成的套盘之多超出了市场预期。其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对熔断无经验而未及出逃;二是期指被废后,机构因无对冲工具,实质上的被套远远超过去年股灾时期。为解释清楚第二点,这里再多说几句:在有期指对冲的机构手中,被套筹码的实际成本要远低于名义成本,换个角度说,其解套点位远低于被套点位,这就是期指对冲的功劳。有兴趣者可以自行查看去年股灾1.0时的量价及4季度末时的量价对比,自可看出:4季度的反弹以相对股灾1.0时少得多的量,换来完全吃掉股灾1.0时最后一根周阴线的成果,这就是股灾1.0并未套住多数机构,因而指数较易上行的表现。
既然今年初的股灾3.0是建立在确立熔断机制及废除期指武功这两个不良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其被套的机构筹码(实际成本等于名义成本,即必须再回到原被套处才能解套)远大于前两次股灾,故解套的难度也远大于以往。
虽然如此,但4月份高点到7月份高点这3个月的上下震荡却也解放了不少套盘。假如将7月27号的大跌视为熔断首周低位和次周高位套盘集体出逃,那么次周的套盘相信已基本逃尽,后市需要应对的只有熔断首周的套盘了。
那么后市的路又在何方?首先仍要看两市交易量的情况。7月份走高与3、4月份走高比,量相对有所萎缩,然指数还略有升高,说明4650点之下已基本无抛压,由此决定了后市下跌的空间应很小。但若继续上行,那就进入到熔断首周那根阴线筹码密集区域,量若不能较3、4月份更大,很难走出持续上行之路。市场自己会寻找资金成本最低的路径,那么最合理的走势就应是:在4700点下反复震荡,甚至不排除下行到4400点来吸引套盘流出。若再考虑到当前的政策面及资金面态势,这个震荡过程或许会延长到9月底,其间4700点很可能就是最高点。
最终的突破,要待熔断首周筹码多数流出之后。解放这些筹码是不可能的——现在已无这个资金环境了。基于以上分析,我见今年的高点应在4季度,很可能不会高过5000点。或者说,不会超越去年12月的最低点。千万别直接换算成沪指,沪指当不起这么高的点位。如果有质疑此预判过于悲观者,不妨将今年前7个月的两市交易量折算成全年再与去年量对比,恐怕仅比去年一半量多一点。水位决定了船位高低,交易量如水、指数如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