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数文在讨论资金面时,均以台面上的资金源为分析基础,作为散户,也只能获得这些信息,其中央行每日操作是最重要的资金基础。若将7月份央行的每日操作与到期逆回购对冲后累计起来看,很明显央行在7月采取了谨慎态度,基本没有净投放。那么,7月份12、13号两天的逾7千亿两市交易额(相对保证金平均余额已接近二分之一)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通过万宝之争,一些平时看不到的资金来源才得以浮出水面。原来,部分银行及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被投入股市。
自股灾后,金融管理层痛定思痛,强化了流入股市的资金管理,其中对各类理财产品投入股市做出了诸多规定,目的就是防范因加杠杆而形成股市的剧烈波动。当万科举报宝能资金来源问题后,保监会主席很快就表态强烈反对保险公司作为大股东的钱柜,即利用保险公司的资金为自己的股市投入加杠杆。此后,银行界也传出收紧了理财产品投入股市的钱。这样,所谓“吃饭行情”背后的资金理由得以明朗——场内的机构在与这些杠杆资金共舞。然而,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加杠杆瞒得住一时,瞒不了太长时间,一旦引起管理层警惕,这些资金只有撤出一条路。所以,“吃饭行情”也必然在这些大资金流出时结束。
站在散户角度又该如何看待此波反弹?首先,这些不在桌面上表现的大资金恰是散户的弱项所在,先知先觉的机构心中当然有数,因而有了高调唱多的众多机构、大V。他们台面上说的是技术,实际底下看到的且是这些杠杆资金流入。故善良的散户仅是看到了一片唱多声,以及随后股市确实出现了上行,于是散户也跟着热了。笔者自7月9号发文明确表示此波以资金躁动促成的反弹已告一段落后,对随后股市继续放量上涨一度也困惑过。桌面上的资金摆在那里,央行的操作也摆在那里,放量的资金又从何而来?但笔者理性地判断,此资金来源不明,这个混水淌不得,于是有了17号的《前文是否看错了呢》文。事后总结很容易,事前作为散户谁也难以知道资金面底下的内情,我自不例外。故作为亡羊补牢,本文将重点论述这些金融界大资金退出后对后市的影响。
如果排除掉这些容易再次引起股灾的违规杠杆资金,那么后市的资金面就比较清楚了。首先,央行应会在短期内为这些杠杆资金流出护航,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故后市笔者判断央行应逐渐加大净投放力度。但此护航仅为避免股市大落,不可能护其大起,换句话说,后市将是有序回落,即以时间换空间形式完成指数回归。由于央行是资金面的基础,故笔者认为后市应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震荡下落的过程,回落到位应以保证金为基础看,两市交易额应回到保证金余额的四分之一水平。量化下,两市交易额应降低到4千亿左右。若在此较长的震荡盘落过程中,保证金余额仍在萎缩,那么见底时的两市交易额还应低于4千亿。参考历史,当两市交易额降到如此水平时,沪指大约在2820点与2840之间。要回落将近200点,若欲平稳而不致造成市场恐慌,没有二周的时间是不行的。这是一种算法。
这里未提到融资这摆在桌面上的另一类资金,笔者有点小见识在内。如果将融资日线图与沪指比对,可以看出融资额的变换方向总比沪指要晚几天,这里就有点蹊跷。融资是合规加的杠杆,但总归是杠杆,敏感度应高于自有资金。所以,近日指数有高位震荡迹象以及对应两市交易额由7千亿回落,融资盘理应率先出逃,而不应一加再加。尤其是,两市交易额回落又与融资额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显然就不对了。只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那就是大资金一时难全身而退,不得不借融资来“金蝉脱壳”。如此,方能将两市交易额逐日萎缩与融资逐日增加对上号。
再回到前面。如果考虑到当大资金完成“金蝉脱壳”后融资随之下降,再考虑到保证金必然也在股市走低时相应继续减少,那么后市的资金面将较上面所述更紧张。那么两市交易额是否在4千亿能够见底,就是个疑问了。这个时候需要回过头来看政策,政策的一个直观面是维稳,当股市跌到何位置就需要维稳,可以大致有个判断。涉及政策面就必须看沪指,因官方习惯用沪指当“大盘”对待。沪指在5月份时曾有几天盘中跌破2800点随即被拉回,且全月无一天收盘在2800点下,显然2800点已是必守线。那么可以将此视为后市下落的极限位置,在此处反复消化恐慌盘后重起升势,这个过程应需要三周时间。这是另一种算法。
总之:3千点的绝对值不算太高,因而也不会大跌。但当大资金出走后,不跌也不太可能。故笔者判断应是以时间换空间的震荡(不排除在当前位置上下反复一段时间,以给大资金充分的退出余地)下落,总体跌幅不大(沪指极端下约7%),但过程曲折导致时间将拉长,8月中前应该没有操作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