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弃我执
弃我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85
  • 关注人气:5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纠结已到尽头,后市又当如何?

(2015-10-31 17:22:21)
标签:

股票

    先重复一下前文点题语:“宏观面似危似机;政策面利多频仍;技术面如履薄冰,是谓‘纠结’”。

    在此之后的宏观面上,习李已先后表态不再介意GDP,随后克强又明确今后6.5%左右应属理想,其恩师甚至言6%即可以。种种迹象可见,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即需撼动许多大国企了。站在股市角度,这些大国企权重甚大,站在GDP角度也不小,故即便民间经济日益活跃,但对GDP乃至股市的正面影响尚需时日,故我在微博中曾有文言:2-3年内许多大国企要准备过苦日子了。基于此,前文的“似危似机”,短期看仍是“危”偏重些。
    在此之后的政策面亦如前文所言,“利多频仍”。直接看到的就是央行双降,间接还有许多财税利好、鼓励创新转型利好等等不一而足。政策面的利好远未终结,后市仍将不断有利好落地。尤其是11月人民币加入SDR的概率大升,此对股市后市的积极影响不可限量。因早已有许多相关文章,我不再赘述。
    在此之后的技术面至周五收盘,仍处“如履薄冰”状态。虽中证全指几经反复后终于在23号站稳了前文所述2小时久期成本线(“站稳”指此后再未跌破此线),但本周来一直未能站上日久期成本线,且本周的五根K线实体有下行趋势,故纠结仍未结束。但鉴于两市量已严重萎缩,K线连出十字星,显示市场已亟待寻求方向了,故我此文题目明确定性:“纠结已到尽头”。


    那么,“后市又当如何”呢?试看下面分析。


    近来数据表明,3季度中小创总体增长可观,这已给我前文“近来创业板一支独秀,在某种程度也与我观察到的微观现状合拍,说明中小创与蓝筹冰火两重天(夸张地说),确有其合理处”加了注脚。亦可见市场在蚂蚁效应下,确走的恰是最正确之路。在不考虑SDR因素下,后市蓝筹难有大机会,股市上行仍需以中小创为主。但,参考中小创已然很高的估值,外加近期已与今年来几次高点基本持平的成交量(下图上为创业板量价比较,下图乃中小板量价比较,注意辅图中量达到水平线时对应的指数位置),未来还有多大潜力已然存疑。
http://s14/mw690/001T7Vj3gy6WDvjZz3v8d&690

http://s1/mw690/001T7Vj3gy6WDvlHpAc00&690

    如此后市出路何在?我见根本还在量能,也即会否有资金流入。由近几日已可看出,存量资金将中小创业板拉抬到此,因与蓝筹反差太大而已难为继。而蓝筹之所以难以跟上,一方面是上述宏观政策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存量资金仅够自保,故后市有无增量资金入市决定了上或下。
    从近来债市泡沫已堪比6月份股市看,低成本资金虽如无头苍蝇般瞎撞,然已无处可去。只要有一颗火种,自然就会点燃低成本资金入市的热情。蓝筹中虽有不少国企确已成夕阳产业,但仍有不少还有可为余地,如季报中表现的民航、券商、高铁等。只是这些大户,没有大资金领头,一般资金暂不敢进入而已。

    这样看来,后市短期恐难免回落。回落是给观望资金一个进入的机会,也是为11月SDR一旦通过,海外配置人民币资金入市提供一个环境。

    股市现在已到了一个需要寻找新出发点的时候,原有的8股独秀局面也很难再玩下去。SDR通过与否必有先知先觉资金,在这些资金未动之前,强拉上行必为诱多,此自量能当可看出。而下行呢?考虑到现在的蓝筹指数(以上证50及沪深300为代表。沪指已无参考价值了)仍在相对低位,再考虑到海外资金以价值投资为主,境内的先知先觉资金提前有所动作也应着眼于蓝筹。相比8股,真正的诱空应是蓝筹诱空,故蓝筹见底且带量回升日,也就是A股开始所谓3浪上升时。当然,未来2-3年内,不可能再有蓝筹超越8股现象了。蓝筹回升需大资金支持,故其见底迹象更明显。蓝筹回升初期或速度胜于8股,但此仅是抬高A股的地基,蓝筹搭台、8股唱戏的局面后市仍将延续。

    假若SDR未能通过又当如何?那我就要悲观一点了。当前世界大势,各国都已资金泛滥到极致,再宽松已无意义。反观欧美股市(尤其美股),已到强弩之末,近期美国已在酝酿防范银行再次发生系统性危机,人民日报也有文提前分析了世界出现股市大跌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覆巢无完卵,A股不可能一点都不受海外股市的影响。但就冲此点看,SDR也必能通过。世界经济已关联密切,中国挺住了,世界才有躲过一劫的可能。


    综上,我对A股后市的判断是:短期内回落实在正常——拳头缩回再打出才有力。但最晚11月中旬就应见底回升,在资金流入基础上28轮动上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