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中食味——台湾饮食文化变迁

(2010-09-21 11:26:30)
标签:

美食

逯耀东

台湾

文化圈

饮食

文化

分类: 美食之旅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所以饮食文化区包括了两大部分——粒食和粉食。自长江黄河分水岭的秦岭至淮河河间一条直线,南稻北粟的主食结构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农业出现时已经存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地方风味,基本上形成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局势。按照地域又可细分为,黄河流域的华北饮食文化圈、长江流域的西南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的华东饮食文化圈、珠江流域的华南饮食文化圈。不过,同一个饮食文化圈里,由于地理环境、风俗,或新兴的都会兴起,也会突出其地方风味的特色,因此有了京、沪、川、粤、苏、扬、鲁八大菜系。而台湾的饮食文化则是华南饮食文化圈闽菜系闽南地方风味的一个支系。

http://s15/middle/6727aac7t90bca5cb603e&690

台湾小吃蚵仔煎(网络图片)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先民多来自漳泉二州。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占据台湾,招募漳泉二州的农民来台拓台,种植甘蔗、稻米。其后,郑成功赴台,许多农业拓殖者随军渡台。台湾与闽南地区一水之隔,地理环境与气候物产相似,所以先民过台湾,并没有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主食是稻米,由于四周临海,副食多海产,为辟腥和保鲜,调味料用醋和红糟,烹调方法是蒸,这种简单朴素的饮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台湾移民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前来垦殖的农民,饮食生活非常朴实单调。直到1949年,另一批新移民迁入,及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为主的社会过渡,才渐渐改变了台湾原有的饮食文化习惯。

http://s5/middle/6727aac7t90bca7eb3494&690
台湾基隆庙口夜市(网络图片)


http://s9/middle/6727aac7t90bcab565e58&690
台湾基隆庙口夜市(网络图片)

 

    台湾有很多著名的小吃街。今延平北路一带,就是当年的大稻埕,是台北远洋码头所在,商业繁华,巨商大贾聚集,酒家林立,红灯绿酒,夜夜笙歌,是当时台北最活跃的饮食市场。

 

    和大稻埕饮食市场遥遥相对的是艋甲,也就是现在的万华。这里多是出自农村的小商人,所售皆民间消闲小吃。大稻埕与万华距台北城较远,日本进据台北有在城郊辟建了与他们生活方式相近的西门町。西门町是另一个具有现代规模日本风味的饮食消费市场。

 

后记:

   本文的大部分内容节选自《寒夜客来》(逯耀东著),结构有所调整。最近几天安心看书,愈发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含义,每读一篇文章就觉得增长不少知识,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新事物,每天都是一种挑战。逯耀东先生的书,情文并茂,将文史典故、现实生活、怀旧忆旧融为一体。“透过历史的考察,文学的笔触,将饮食生活的琐细与社会变迁相衔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