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萨特的外公对萨特说:你知道许多著名作家是怎样死的吗?
萨特摇头,外公接着说:“他们是饿死的。”
其实,他的外公就是想告诉萨特,独立写作是没法填饱肚子的,搞文学的人如果不想饿肚子,就只能做别人的“走狗”,依附于他人。
萨特说:我拒绝一切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的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萨特说过,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然后才造就自己,人要造就自己,那么他就必须是自由的,否则他就无法造就自己。每个人都能选择,且都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事实上,世界是一片人性的森林,每棵树都能找到自己生长的空间,重要的不是每棵树要长成什么样,而是每棵树都必须生长。
2
你选择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你相信什么,就会靠近什么。
你靠近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你的选择,早早就决定了你的命运。
人无时无刻都面临选择,如果你是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读过一个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我想,人生之中,不管你选择什么,你都有路可走,你也必须走下去,因为人这一生,终其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而买单的,而有些选择,看似更好,实际上却是下坡路,有些路,虽然难走,但是却是向上的。
命运的所有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当我们选择的时候,也可以等等自己的灵魂,让它也发出自己的声音。
3
老榆树喜欢阳光,喜欢风沙,我喜欢文字,像小孩做游戏一样玩文字,写作使我愉快。
多少年来,我养成了过目不忘的习惯,倒不是因为我记忆力好,而是因为但凡我看见的,只要对方给我一种新鲜感,或者因为其中的哪一点触动了我,我就不会忘记。
老榆树枝头的鸟,喜欢叽叽喳喳,我喜欢阅读,像老榆树那样,静静的看时光岁月,风沙漫天,我知道,阅读有利于提升自己文字的表述,仅仅阅读不行,还的会思考,思考吗,简单的讲就是研究文章中的人,琢磨些事儿。
今天看了《你是谁?》,这篇文章是“洞见”老师写的,“洞见”老师以鲁迅笔下3个“弱者心态”,阐述了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和鲁迅笔下3个“弱者心态”类似。
鲁迅先生笔下的3个“弱者心态”,扮体面的孔乙己、四处诉说不幸的祥林嫂,还有个混日子的阿Q,年轻的时候,我把他们3位当作小丑来看,笑他们荒谬荒唐,叹他们咎由自取,现在想来,我自己才是个小丑,其实这3位的一生,恰恰是大多数人的一生,我的无知,在于年轻时没有看清社会的本质,以及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经过生活的捶打后才真的认识到,不止是我,很多人都这样,无非是不敢承认罢了。
孔乙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夹缝中生存
鲁镇的咸亨酒店里,三教九流的人都喜欢来抿几口酒,这里主要两拨人,一拨人是做体力活的短衣帮,囊中羞涩,只能花4文钱买一碗酒,在柜台站着喝。另一拨是长衫客,打扮体面、出手阔绰,要上一壶酒、几碟菜,坐着悠然细品。
孔乙己是那么格格不入,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读了几年书,给人抄书度日,却心比天高,一次次地去考一次次地失败,却又不甘心与“短衣帮”为伍,从“劳心者”下坠为“劳力者”。
当代年轻人,自诩寒窗十年,以为高学历是金字招牌,比大多数人有出息,所以看不上流水线、看不上送外卖,看不上工地的农民工兄弟。既不满足于现状,又无力改变现实。其实没用的体面,大都成为了生活的枷锁,两条高赞的话,“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孔乙己始终过不去心中的那一关。
祥林嫂--------遇苦诉,逢难怨,自取其辱
无可否认,祥林嫂是一个可怜的人,第一任丈夫去世后被卖给贺老六,原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可惜造化弄人,贺老六病死,儿子又被狼叼走,巨大的生活变故使得祥林嫂见谁给谁说“我真傻,真的”,时间久了,人们觉得索然无味,便把她当作瘟神躲避,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中死去。
命运对祥林嫂是不公的,但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也如同祥林嫂一般?整日絮叨工作的不如意,生活的艰难,无休止的负能量,整日浑浑噩噩。曾经我们也是嘲笑她的吃瓜群众,殊不知,大多数人早已化身为“祥林嫂”。我们将自己耿耿于怀的事情反复地在口中和自己在乎的人去说,但其实你的伤心你的过往又有谁会静下心来去细细的倾听。从民国到现代社会,百年沧桑变迁,人性却未变,一个祥林嫂警醒我们莫做祥林嫂,除了不会有人同情更会成为更多人的冷眼与餐后谈资。
阿Q---------心想暴富,身在躺平,得过且过
旧中国,在封建制度的统制下,社会风气腐朽庸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麻木、凄凉后悲惨,故事里的阿Q,没钱没势的流浪汉雇农,永远能为自己受到的屈辱和痛苦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他想成为地主享福,但一有闲钱就去赌钱押宝,没一会就能输光,然后去打短工,日复一日。
我们很多人其实跟阿Q一样,精神胜利法,永远能为自己受到的屈辱和痛苦找到理由,面对上司的批评,谁不是在夹着尾巴做人?懵懂地活着,自欺欺人罢了。
4
原本不想写了,写作本身不累,一个人投入在自己的爱好里,一个字一个字的码,本是幸福的事,担忧文章中的每一个字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内心的表述,担忧文字否会出状况,很心累。
原本不想读书了,不是读书累,书读得多了思绪有事会乱,.......
人活着,就是希望,我在渺茫的希望中,保留着内心的执拗和笃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