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反流性咽喉炎遇到的问题,

(2023-02-03 09:45:38)
分类: 胃,肠,便秘,痔疮,胰腺,脾

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症状,

1、胃病,消化不良,胃胀,嗳气。

2、喷门松弛。

3、异物感,频繁吞咽口水

4、咽喉炎。最难受就是咽喉炎。

   病是胃引起的,首先要把胃养好。 提高自己胃动力,少吃多餐。科学饮食。 这样就算喷门松弛,也未必会反酸到喉咙。 只要不反酸到喉咙,时间久了,喉咙自然就会好的。

   一是严格控制晚饭的量,二是晚上吃的很少,睡觉前保证肚子有饥饿感,这样肯定不会反流。三是半夏厚补汤,异物感完全消退了,喉咙舒服了,再也不会频繁吞咽口水。(重点:饿肚子睡觉+半夏厚补汤

    1:晚饭前半小时吃耐信20mg 2:晚饭17.30就吃,不要吃太油腻的。 3: 23点空腹睡觉 。做到这三点能彻底好

  附: 半夏厚补汤

组方:

   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6g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方解:本方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五味药组成,具有降气化痰、开郁散结的作用。其中半夏、茯苓、生姜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治疗脾胃水湿停聚上逆而呕的病症,为方中主药,可以降气化痰;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苏叶质轻上浮,引诸药到达咽喉部,使药效发挥最佳,同时可以芳香化湿。本方目前多见情志不遂而引起的咽喉不适感,同时可以扩大到口腔、咽喉部或者有明确不适部位的痰气互结证。

金匮要略》的原方

  组成:半夏75g  厚朴45g,茯苓60g,生姜75g,苏叶30g

   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临床应用

1.癔病 用本方:半夏18g,厚朴15g,茯苓15g,生姜12g,苏叶(后下)9g,如气郁甚者加香附、甘松各15g;病久痰浊胶结甚者加川贝母、郁金、枳实各15g。每日1剂,早、午、晚3次煎服。

2.梅核气 用本方加减: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僵蚕、姜黄、贝母、川牛膝、白花蛇舌草,水煎,每日1剂。另用威灵仙、水、醋各半,煎,浓缩取汁,随时徐徐咽下。

   又用本方加味:半夏、赤茯苓各9g,厚朴、苏叶各5g,吴萸、黄连各3g,生姜4片,大枣5枚。水煎服。

3.咽异感症 用本方加味:半夏12g,厚朴10g,茯苓12g,生姜10g,紫苏10g,日1剂水煎服。

4.急性肠炎 用本方加减:半夏、厚朴、苏梗、苍术各6g,茯苓9g,甘草3g,腹胀痞满加藿香;苔厚腻加草蔻。水煎服。脱水严重辅助输液。

5.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上以发热畏寒,头痛鼻塞,咽喉干燥,或咽痛不适,口渴纳差,身困乏力,伴有咳嗽咳痰,气促心烦,舌红苔白,脉弦者可以本方治疗。

6.急慢性支气管炎

  咳嗽咳痰,量多色白,胸闷不适,或气促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恶寒,身倦头痛,口干纳少,口苦咽干,苔白润滑,脉弦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7.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上以上腹部胀满疼痛或胸骨有灼热感,伴嗳气泛酸,口苦咽干,心烦少寐,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数者可以本方治疗。

8.慢性胃炎、胃溃疡

  临床上以上腹部胀痛胃脘部病满不适,或有反酸恶心,或呕叶痰涎,口干口苦,心烦纳差,大便不爽,症状与情绪变化有关,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滑者可以本方治疗。

  9.经前紧张综合征

   每于月经前即出现心烦不安,情绪不宁,夜寐多梦,周身不适,纳食减少,呕恶痰多,可伴有月经不调,形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者可以本方治疗。

  临床体会:临床应用本合方治疗胃肠疾病时,以伴有痰湿表现者为主。如伴恶心、呕吐呃逆者加砂仁、白豆蔻、丁香以健胃降逆止呕胸闷加郁金行气解郁,枳壳宽中下气;胸痛加栝蒌开胸散结、畅气涤痰,薤白滑利通阳行气止痛,延胡索活血调气止痛;腹满加砂仁、木香健脾行气以消满;胁痛加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以止痛;咽喉肿痛加玄参、牛蒡子解毒散结,桔梗、甘草宣肺气利咽喉。

  案例

1.梅核气:某人其症状,半年来咽部似有所塞,犹如梅核,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胀,有气攻冲,大便秘结,得矢气则舒,苔薄腻,脉沉弦。气机失畅,痰凝气滞,化痰导滞为主,半夏厚朴汤加枳实9g、姜竹茹9g、莱菔子9g、全瓜蒌12g、生甘草1.5g2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转。

2.胃脘痛:谢某,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嗳气频频,纳谷乏味,口渗清涎,脉象弦滑,舌苔薄腻。病起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拟半夏厚朴汤损益,姜半夏1钱半、制厚朴6分、云茯苓4钱、苏叶1钱半、大麦芽4钱、炒枳壳1钱半、新会皮1钱半、粉甘草8分。服上方2剂后,脘痛大减,惟负重力屏气后又致胸闷且痛,原方加竹茹3钱,红枣4枚,2剂后愈。

3.眩晕:徐某,头晕,目眩,耳鸣,作泛呕吐2天,视物旋转,头不能转侧,动则眩晕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呕吐。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中医会诊,除上述症状外,观形体稍胖,闭目怕睁,时有干恶,苔白腻,舌质稍胖淡,脉弦滑。拟下气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风。取半夏厚朴汤加减:制半夏10g、川厚朴10g、云茯苓10g,老苏梗10g、珍珠母(先煎)30g、双钩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广皮5g、炒苍术10g、建泽泻10g5剂。服3剂后,自觉眩晕好转,能进些饮食,5剂毕,行动自如。

 2:半夏厚朴汤的中成药+金嗓利咽胶囊或利咽灵,草珊瑚

 3 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组方1  柴胡30g,姜半夏10g,云苓20g,厚朴10g,紫苏叶10g,木蝴蝶5g,建曲15g,生姜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

   药物组成2:柴胡12g黄芩9g人参6g半夏9g甘草6g生姜片9g大枣5枚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苏叶6g

【方药分析】方中柴胡透解少阳之邪,疏畅气机之郁滞,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使枢机运转而郁热透达;黄芩苦寒,善清少阳之郁热,合柴胡一散一清,以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化痰开结,下气降逆,厚朴行气燥湿消痞除满,二药合用,则可消痰行气散结;半夏、生姜又可调理脾胃,降逆止呕;茯苓祛湿健,湿去则痰无以生,还可助半夏祛痰消饮;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防止邪气内传,甘草还可以调和诸药;紫苏芳香,宣通郁气,和胃畅中。诸药合用,可奏和解宣利,行气祛邪,散结降逆,化痰下气之功效。

   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 辅以舒肝理气的中药,如枳壳,香附,郁金等。一般三副即可明显见效,疗程不超过半个月

     半夏泻心汤

组方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鸣下利等消化系统疾病,舌苔腻而微黄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