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三)(答案详解)

标签:
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原创答案详解读书感悟凌子心声 |
分类: 读书感悟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扁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陶渊明和张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人隐士。张岱的《琅嬛福地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异曲同工,皆为梦中之地。
【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做建安从事,(某天)到洞山游玩。沿着溪流进到山里,看见有一位老人头枕着书在平坦的大石上躺着。张茂先坐在老人身边同老人谈论书。(张茂先)看到老人枕在头下的书,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认是什么字,张茂先以之为异(觉得奇怪)。老人问张茂先说:“你读过多少书?”张茂先回答:“我没有读过的,是二十年内的书,如果是二十年外的书,那么我确实已经读完那些书了。”老人微笑着拉起张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石壁下出现一扇门让他们进入,路径很宽阔,到了一间精美的屋子里,屋内有万卷藏书。张茂先问老人;“这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历代的史书。”又到一间房子,里面藏书数量更加多。张茂先又问:“这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这些是各国的史书。”后来到达一间密室,门上的钥匙很坚固,还有两条黑色的狗守在门前,门上刻着篆字,是“琅嬛福地”(四个字)。张茂先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老人回答:“这里是珍藏玉京、紫微、全真、七瑛、丹书、秘籍的地方。”老人指着两条黑犬说:“这是痴龙,守卫在这里有二千年了。”老人开门迎接张茂先进入,张茂先见里面所藏的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之前以及海外各国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没有听说过的,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等书,也都保存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茂先为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他对老人说:“我再找其他时间携带粮食再来拜访,希望那时候我能看遍群书。”老人笑着不回答,送张茂先出去。张茂先刚走出门,门上的石头忽然自行闭合。张茂先回头看那石壁,只见杂草藤萝,绕着石壁而长,石壁上的苔藓也完全吻合,已然没有刚才的缝隙。张茂先痴痴地伫立凝视石壁,望着石壁拜了两拜才怅然若失地离开。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C.异日裹粮再访
D.读书三十乘
【答案】A
【分析】肃:在句中的词性应是动词,译为“恭敬地迎接”。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B
【分析】A.
与:同∕把;C.所:……的书∕……的土地;D.而:表修饰∕表顺承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
【分析】A.“宽容”无依据。
B.本文并非揭示“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 琅嬛,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琅嬛福地只是一个理想境地。真正的琅嬛福地,是张岱心底的一个理想,一个象征;一个生前的精神寄托,一个死后的永恒归宿。
D.“善于渲染”有误,老人“枕书石上卧”,痴龙“守此二千年矣”都是平实的白描手法。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附:张岱《琅嬛福地》:
陶庵梦有夙因,常梦至一石厂,峥窅岩岪,前有急湍洄溪,水落如雪,松石奇古,杂以名花。梦坐其中,童子进茗果,积书满架,开卷视之,多蝌蚪、鸟迹、霹雳篆文,梦中读之,似能通其棘涩。闲居无事,夜辄梦之,醒后伫思,欲得一胜地仿佛为之。
郊外有一小山,石骨棱砺,上多筠篁,偃伏园内。余欲造厂,堂东西向,前后轩之,后磥一石坪,植黄山松数棵,奇石峡之。堂前树娑罗二,资其清樾。左附虚室,坐对山麓,磴磴齿齿,划裂如试剑,匾曰“一丘”。右踞厂阁三间,前临大沼,秋水明瑟,深柳读书,匾曰“一壑”。
缘山以北,精舍小房,绌屈蜿蜒,有古木,有层崖,有小涧,有幽篁,节节有致。山尽有佳穴,造生圹,俟陶庵蜕焉,碑曰“呜呼有明陶庵张长公之圹”。圹左有空地亩许,架一草庵,供佛,供陶庵像,迎僧住之奉香火。大沼阔十亩许,沼外小河三四折,可纳舟入沼。河两崖皆高阜,可植果木,以橘、以梅、以梨、以枣,枸菊围之。山顶可亭。山之西鄙,有腴田二十亩,可秫可秔。门临大河,小楼翼之,可看炉峰、敬亭诸山。楼下门之,匾曰“琅嬛福地”。缘河北走,有石桥极古朴,上有灌木,可坐、可风、可月。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
言
者
皆
曰
天
下
已
安
已
治
矣
臣
独
以
为
未
也
曰
安
且
治
者
非
愚
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