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二)(答案详解)
标签:
2016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原创答案详解读书感悟凌子心声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答案】 B
【分析】(A.原文是“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
9.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答案】C
【分析】(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概括单方面;B.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概括单方面;D.着眼点在“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
10.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3分)
【答案】
②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分析】从结尾处“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可以得出两点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骑,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答案】①忙碌
(【分析】:忙碌——“一放光她就起身”,“ 把家事料理了妥当” “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打豆”;
辛苦——“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答案】
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
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
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分析】这“催,催,催,催;催,催,……”是打豆的拟声词,省略号表明母亲“一天打豆,很少休息”,从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入手分析。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答案】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分析】从文章结构、内容和人物形象三方面入手解答。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答案】
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分析】先看修辞,分析其在句中的作用;再分析这段话在内容上的作用;最后分析这段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答案】
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
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分析】对人物的评价离不开文本中时代背景的了解,本文写作时间是1934年1月1日;更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细节,从母亲的辛勤劳作得出第①点,从母亲不厌其烦地向旁人询问火车可得出第②点;从文中三次出现的“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拦”和结尾“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可得出第③点。
相关链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