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黄福海:为了忘却的希尼
(2013-09-21 19:09:47)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
西默斯·希尼作为二战结束之后爱尔兰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因“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而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进入了广大中国读者的视野。
希尼的创作以本土为根基,但采用不同的视角:爱尔兰的历史文化。他出版过十几部诗集,从第一部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1966),到第四部诗集《北方》(1975),诗人始终用他生动可感的笔触,描写自己土生土长的乡村及其历史。
方言中的土生花
西默斯·希尼(1939-2013)于1995年作为爱尔兰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进入了广大中国读者的视野。但是印象中当时的出版界并不十分起劲,此后对他诗歌的翻译介绍也不多,笔者只见过吴德安从希尼的十部诗集中选译的七十多首诗,收录于《希尼诗文集》。诗人于8月30日因病逝世,各大媒体作了一些报道,但几天之后就恢复了平静,其热情程度远不如当年香港歌星跳楼自杀时那么高涨且持久。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心病,得不到要说闲话,得了也要说闲话。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许多人觉得中国作家也应该获奖。但是依我看来,我们对以往获奖的作家为何能够获奖,似乎依然难以消化,愤怒多于理解。事实上,中国内地至今还没有一位诗人在国际上获得过重大的奖项。因此,对希尼再作一些介绍,似乎不算是多余的。
希尼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世代务农。北爱尔兰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家,但希尼却是在当地工业相对发达的伦敦德里求学的,后来又到北爱尔兰首都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深造。完成学业之后,他教过一段时间书,后来又回到女王大学担任讲师。1965年结婚之后,他往来于英美之间,后来成为专业作家。1984年起担任哈佛大学教授,1989年兼任牛津大学的诗歌教授,作过一系列很有影响的诗歌讲座。1995年他因“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希尼在获奖之后坚持写作。2006年突然中风,经过一段休养之后,他还出版过四五部诗集和诗选集。希尼在今年逝世,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因为74岁对于一位曾经如此精力旺盛的诗人来说,并不算太老。
希尼是二战结束之后爱尔兰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二战结束之前,爱尔兰诗坛由叶芝独领风骚,与之息息相关的英国诗坛则言必称艾略特、奥顿。这些诗人及其追随者大多都是“牛桥”(Oxbridge)派的,即具有牛津或剑桥的教育背景,而二战结束后出现的诗人,如拉金、特德·休斯、斯蒂维·史密斯、道格拉斯·邓恩、希尼、托尼·哈里森,都属于希尼所称的“方言中的土生花”。1939年也许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叶芝去世、希尼诞生。二战结束前活跃于英国和爱尔兰诗坛的诗人,其听众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二战结束后的诗人,其听众主要是普通人。从1960年代开始,战后的诗人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播诗歌,坚持“奥斯维辛之后还有诗歌”的信念,频繁组织各种诗歌朗诵会,使20世纪后期的英美诗坛变得有声有色。希尼就是这批诗人中的一个。
语言问题,换言之,方言如何在正统语言中保有一席之地,是这批诗人最为敏感的主题之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发音往往不符合“标准伦敦音”,因此受到学院派的歧视。于是就有了托尼·哈里森的 《他们和 [俺们]》(Them & [uz])这首著名的诗。诗人称自己说话带有约克郡(英格兰中北部)的口音,所以只能在“高雅”的莎剧《麦克白》里扮演喝醉酒的看门人的角色,在舞台上学醉鬼说话。最后诗人指出,“[俺们]也同样可爱和有趣”。这首诗全用日常口语,还夹带方言,但它是每一行都押韵的格律诗。
以爱尔兰历史文化入诗
希尼的创作也以本土为根基,但采用不同的视角:爱尔兰的历史文化。他出版过十几部诗集,从第一部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1966),到第四部诗集《北方》(1975),诗人始终用他生动可感的笔触,描写自己土生土长的乡村及其历史。爱尔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长期处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1922年爱尔兰在流血中获得独立,此后又不断争取民权,并且发生过多次暴力事件。爱尔兰的历史与爱尔兰的政治是不可分的。希尼在诗中的政治态度是鲜明的,但作为诗人,他又保持着一定距离。《北方》像是一部神话的辑集,是理解爱尔兰历史的钥匙,其政治倾向最为明显。其中有些是历史的、精致的,回顾爱尔兰被外族和英格兰统治的历史;有些是当代的、记实的,用日常口语对“北爱问题”(Ulster Troubles)作了信史般的记录。但这两者又是互为表里的,即使在最历史的描述中,也往往呈现出最当代的面貌。
他的第五部诗集 《野外工作》(1979)中的政治倾向有所收敛,其中的十四行诗组诗,描写他在威克罗乡村的格兰莫尔露天学校的生活,语言更趋平易、缓和,其中包括两首著名的情诗《水獭》和《臭鼬》。
到了1980年代,从《斯威尼的重构》(1983)、《斯特森岛》(1984)、《木楂灯笼》(1987)开始,希尼的诗风转向叙事,并带有神秘色彩,更多借助于寓言的手法,背景中频繁出现诡异的意象,而且风格更趋向于古典。《斯特森岛》是一篇组诗,其中一首借用但丁《神曲》的三行体诗节及其连环韵式,描写他在幻想中与文学前辈乔伊斯相遇,并接受他在文学上的指引,俨然在模拟《神曲》中的维吉尔和但丁。《斯威尼的重构》 其实是对爱尔兰一部古老史诗的重构,古今相映成趣,这里也可以看到乔伊斯 《尤利西斯》对他的影响。
希尼一向对古代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他的诗作基本以自由体为主,但他也写过出色的十四行诗组诗。其实,任何一个优秀诗人,创新和继承都是并在的,他们都极其尊重本土(甚至他国)的历史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师心独造。希尼在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求学时,就开始以极大的热情阅读英国史诗 《贝奥武夫》。他接受《诺顿文学选集》编辑的邀请,开始用现代英语的诗体翻译《贝奥武夫》,据他回忆,正是在1980年代中期。
承认艺术中的“不体面”
希尼的早年诗作受爱尔兰本土诗人的影响较深,首先是二战结束之后爱尔兰的第一位重要诗人帕特里克·卡瓦纳(1904-1967)。卡瓦纳出身于乡村,而希尼也出身于乡村一个鞋匠的家庭。卡瓦纳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形式上基本采用格律体,押韵自然而不拘泥。他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转化为诗中富有内涵的意象。这一点也成为希尼诗歌中最为闪亮的特点之一。
希尼的诗歌创作还受到特德·休斯、米沃什、布罗茨基等外国诗人的影响。在精神层面上,这些诗人都有意摒弃文学中所谓的“优雅”,竭力探索事物的本来面目,并将它们揭示在读者面前。米沃什就曾说过,“在诗的本质里有一些东西并不体面”,而这个观点的源头之一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承认艺术中有不太“体面”的东西,似乎是现代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个认识,希尼的诗作,即使在表现宏大题材时,也总是与他对少年时代的回忆紧密关联,经常触及他少年时代在社会责任、性别身份等方面的焦虑和烦躁。
在希尼的十多部诗集中,出版较晚的是《幻视》(1991)。在这部诗集里,希尼以独特的笔触描写了他已故的父亲,也就是诗人早年成名作《挖掘》中写到的,弯着腰、穿着粗糙的长统靴、臀部紧绷着挖掘马铃薯的那位“父亲”。在这部诗集里,诗人以崭新的语言风貌,再次呈现出当年力透纸背的笔力和触手可及的质感,重申了他一生的追求目标:诗人的创造性与其表现力的限制永远是一对矛盾,只有与这种限制不断抗争、决不妥协,创造性才会显示出自身的力量。
往者往矣,后来可追。当今中国的诗歌界,诗人群落热闹非凡、异彩纷呈,但同时鱼龙混杂,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欧美现当代诗歌创作的境况相比,中国的诗歌创作还处于幼稚阶段。大多数作品都难以摆脱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封闭式写作,基本上无视读者,即使是优秀的诗作,也跳不出三十年前“朦胧诗派”追求意象的新奇搭配的老路,顽强地使用着“贵族”语言,普通读者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是消费式写作,写诗就像洗脸刷牙,把低俗当通俗,口水连篇,而且产量极高。两个极端有一个共同特点:缺乏与读者的互动,诗歌成了某种身份的象征,没有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在语言方面,大多数诗人还没有找到一种来源于生活、经过提炼、适合新的诗歌的口语形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过一些优秀的“口语诗”,但后来也湮没在滚滚的商业大潮之中。中国亟待出现具有广泛的中西文学视野的杰出诗人,将日常口语提升为有效的文学语言,在继承和发展中找到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创作出一批深受中国读者喜欢,又能打动欧美读者的优秀作品,否则中国诗人的“诺奖梦”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