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爱尔兰诺奖得主谢默斯·希尼去世 公认当世最好的英语诗人

(2013-09-15 21:25:25)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转载]爱尔兰诺奖得主谢默斯·希尼去世 <wbr>公认当世最好的英语诗人

东方网9月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食指与拇指之间静静地/躺着短粗的钢笔/像握着一把雅致的枪”,这是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金句。遗憾的是,这位199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于8月30日因突发疾病在都柏林一家医院离世,享年74岁。爱尔兰总统希金斯当天称赞希尼“对爱尔兰文学、良知和博爱贡献巨大”。总理肯尼说,“希尼的离世给爱尔兰国家、语言和文学带来了巨大悲痛”。

谢默斯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也是叶芝之后最著名的爱尔兰诗人。1939年,谢默斯·希尼出生于北爱尔兰乡村,12岁便背井离乡来到城里的寄宿中学,“从一个浑身泥浆的野孩子,变成了温文尔雅的文人”。由于出身于世代务农的家庭,谢默斯的诗歌作品一直关注对生活经历的挖掘。被评论界认为:“他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他虽有学院派的背景,却绝无学院派的那种孤芳自赏的情调。”同时,谢默斯还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学专家。1995年,谢默斯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彼时他所做的演讲《归功于诗》便是一篇重要的诗论。诺奖组委会对希尼诗作的评价是:“他的诗歌具有抒情之美和伦理之深,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

继收获诺奖之后,谢默斯又于2006年获得了诗歌界最重量级的艾略特奖。据统计:次年,他的诗集在英国书市的销量惊人,占到了当时所有在世英国诗人总销量的1/3。谢默斯·希尼从事文学创作近40年,著作颇丰。自1966年起,他共出版过《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进入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工作》等十本诗集以及《先人之见》、《舌头的管辖》、《写作的位置》、《诗的疗效》四本评论集。

据媒体报道,4年前,谢默斯曾患中风。此后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谢默斯的身体却一直没能好起来,直到他诗意的一生最终落幕。

作者:郭翼飞

 

    京华时报讯(记者田超)8月30日,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在都柏林去世,享年74岁。希尼被看作当今英语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他同时也是一位诗学研究专家。4年前,希尼就曾因为中风住院,此后身体一直不佳。

  谢默斯·希尼生于爱尔兰北部一个世代务农家庭。1961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1966年,希尼凭借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希尼的许多诗都取材于他在北爱尔兰的童年生活。希尼创作的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标志着他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他的重要诗集包括《北方》《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

  1995年,希尼荣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奖词称他“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他是自叶芝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诗人。

  在中国,希尼的作品翻译出版并不多,200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吴德安等翻译的《希尼诗文集》,该诗集所收作品时间跨度有30年,包括从10本诗集中选出的《挖掘》等78首诗作,从4本论集中精选出的随笔、评论16篇,涵盖了希尼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爱尔兰著名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昨天在都柏林的医院去世,享年74岁。希尼的出版商昨天上午对外宣布了这个消息。1995年,谢默斯·希尼因他的创作“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自叶芝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诗人。希尼也被认为是这个时代,英语世界最重要的诗人。

  1939年,谢默斯·希尼出生于北爱尔兰德里郡Toomebridge附近的一个小农场,这是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我是一个九口之家的长子,有些兄弟不是读书人。他们没有任何特别的文学技能,而我一直都未敢轻视这样一些人——这个迷人的圈子以外的人。”希尼说。获得奖学金得以进入德里的寄宿制学校圣哥伦布学院后,希尼结识了比他高两级的约翰·休姆(北爱尔兰和平运动的领导人,并获得199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念书期间,他成为“北方诗人”一代中的一员。

  希尼在196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并一举成名。他的诗歌把英国文学传统和爱尔兰民间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1969年,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的发表,标志着诗人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1972年发表的诗集《在外过冬》,则是诗人基于爱尔兰的宗教政治冲突,寻求足以表现民族苦难境遇的意象和象征的结果。希尼创作的最高峰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那也是北爱冲突最血腥的几年。希尼曾说:“诗人在根本上是要对世界作出回答,对世界作出反应。”但他也认为,“诗人的首要职责,是允许诗歌再次发生,使诗歌继续下去。”

  1972年,因为北爱尔兰严迫的政治压力,希尼和家人移居爱尔兰都柏林。其后发表的重要诗集有《北方》(1975)、《野外作业》(1979)、《苦路岛》(1984)、《山楂灯》(1987)、《幻觉》(1991)及《诗选》(1980)等。北爱尔兰获得和平之后,希尼说:“我不会忘记听到宣布停火那天的感觉:犹如黑暗的屋顶被打开,灿烂的阳光射进来。”

  除了诗歌创作,希尼也是英语世界重要的诗歌批评家。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的客座教授,1996年辞去教职。1992至1994年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诗学教授。先后发表诗学散文集《专心致志》、《诗歌的纠正》等。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希尼的忠实粉丝,他的回忆录《希望与历史之间》书名取自于希尼的剧本《在特洛伊治疗》。克林顿这样评价诗人:“是爱尔兰人民和世界的礼物,是我艰难困顿时的慰藉。”据说克林顿曾养过的拉布拉多犬名字就叫“谢默斯”。

 

挖 掘

  谢默斯·希尼

 

  我食指与拇指之间静静地

  躺着短粗的钢笔;像握着一把雅致的枪。

  窗外,传来一声脆响

  当铲子插入沙土时:

  我的老父,在耕耘。我一路望去

  直落在那家族遗传的臀部,在花坛间浮现

  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恍如二十年前

  在马铃薯地里有节奏地俯下身子

  那是他在耕耘。

  粗糙的靴子把铲子踩进土里,铲子柄

  贴着膝盖有力地举起。

  将泥土深深地翻动,再把表层土深埋

  好将新收的马铃薯播种,

  它们握在手中清凉坚硬的感觉真好。

  感谢上帝,老家伙还能使一把铲子。如同他的老父。

  我爷爷一天里掀起的草皮

  可是陶拉湿地里无人能比。

  曾经我捎给他一瓶奶

  插了个纸做的瓶塞。他直起身子

  喝完奶,立刻弯下腰

  继续仔细地挖掘,掀起草皮

  往身后一扔,再深深地挖下去

  为了翻出片好地。耕耘。

  闻着地里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听着噼噼啪啪

  拍打黏土,磕碰出的脆响

  唤醒了深埋于心底的血脉。

  只是我没有握把铲子紧跟他们的脚步。

  在我的食指与拇指之间

  静静地躺着短粗的钢笔。

  我用它来耕耘。

  (祝茵 译)

  这是希尼第一本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中的第一首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

  新浪读书讯 爱尔兰作家、诗人谢默斯·希尼去世,享年74岁,希尼先生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9年,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的发表,标志着诗人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1972年发表的诗集《在外过冬》,则是诗人基于爱尔兰的宗教政治冲突,寻求足以表现民族苦难境遇的意象和象征的结果。

  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是一篇重要诗论。其诺奖获得理由——SEAMUS HEANEY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李维译: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作品欣赏

  一、《诗四首》

  八月底,滂沱大雨加上烈日炎炎

  只需一个星期,黑莓子就成熟了。

  起初,只是小小的一枚,闪着晶莹剔透的紫色

  夹杂在,红花绿叶之间,硬硬的小疙瘩。

  品尝第一粒,那种鲜美的滋味

  仿佛沉淀下来的美酒,把夏日的醇美尽收。

  唇齿间仍回味着余香,油然而生了欲望

  采吧。这无穷的回味加欲望

  引着众人持了各色的瓶瓶罐罐

  任凭荆棘与露水侵袭着双足。

  踏遍了田野、麦地,还有沟沟坎坎

  不辞辛劳跋涉采撷,直到满载而归,

  直到罐子上沾满了

  翠绿的青草,颗颗莓子的深浓

  如闪烁着的眸子。双手也扎满了

  尖刺,血红的掌心好似凶神恶煞一般。

  新鲜的莓子就贮藏在院子里

  可是盆儿装满后却哪儿来的一层,

  灰蒙蒙的东西,爬满了辛劳而获的收成。

  飘散出一股臭味。一旦离了枝头

  果子就变了,香甜浓郁成了酸涩无味。

  每每令人欲哭无泪。真真岂有此理!

  一罐罐鲜美宜人只散发出腐败的气味。

  年年都期盼莓儿香味持久,也知晓这美梦再难成真。

  二、《耕耘》

  食指与拇指之间静静地

  躺着短粗的钢笔;像握着一把雅致的枪。

  窗外,传来一声脆响

  当铲子插入沙土时:

  我的老父,在耕耘。我一路望去

  直落在那家族遗传的臀部,在花坛间浮现

  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恍如二十年前

  在马铃薯地里有节奏地俯下身子

  那是他在耕耘。

  粗糙的靴子把铲子踩进土里,铲子柄

  贴着膝盖有力地举起。

  将泥土深深地翻动,再把表层土深埋

  好将新收的马铃薯播种,

  它们握在手中清凉坚硬的感觉真好。

  感谢上帝,老家伙还能使一把铲子。如同他的老父。

  我爷爷一天里掀起的草皮

  可是陶拉湿地里无人能比。

  曾经我捎给他一瓶奶

  插了个纸做的瓶塞。他直起身子

  喝完奶,立刻弯下腰

  继续仔细地挖掘,掀起草皮

  往身后一扔,再深深地挖下去

  为了翻出片好地。耕耘。

  闻着地里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听着噼噼啪啪

  拍打黏土,磕碰出的脆响

  唤醒了深埋于心底的血脉。

  只是我没有握把铲子紧跟他们的脚步。

  在我的食指与拇指之间

  静静地躺着短粗的 (文/任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