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的故事
(2022-06-20 09:45:17)
标签:
产业点评杂谈 |
微信公众号搜索“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更多产业专业分析文章!
一、行业的无奈
我有一老友,原来在大平台做运营,个人很优秀,公司也很器重,着力培养。40岁左右晋升总监,马上就要晋升副总。但现在新公司新主体多啊,半导体人少啊!这不,一新公司盯上了他,奉上股权、高薪、高位,老友把持不住就跳槽了。但一年不到,双方一拍两散。老友本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但现在新老东家同时得咎,自己也处境尴尬,结果跳槽成了三方都是输家的结局。
他的老东家在他离开后,因为短期找不到合适的接替者,经营也受影响。如今他在外面拿了多少薪水、多少股权的故事也被以讹传讹,传得神乎其神,弄得同事们心都痒痒的,也都想着跳槽。对公司影响很大。
新公司视老友为顶梁柱,但新平台草创期间,缺东少西,老友作为大厂精英,当仁不让地被视作无所不能的万金油,甚至是人造太阳,要求照到哪里哪里亮。但怎么可能有这种超现实的事。很快新东家发现,他不是三头六臂、啥都精通的超人。原来大公司来的精英也只熟悉一块业务,其实很多领域都不熟悉,尤其是半导体制造发展到现在高度分工精细、多方合作、团队作战的当下。新公司觉得他辜负了高薪、股权、高位,对老友心生不满。
老友更是郁闷,在大公司时分工专业精细。外有一众平台部门支撑,内有众多科室支撑。他只需要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处理业务得心应手。作为技术专家,虽然他性格相对内向,但周围的同事是多年战友,大家配合默契。因此老友在大平台如鱼得水,风生水起。
现在换了新平台,小公司,结果他要做很多不熟悉、不擅长的工作。而且新公司上项目,不像大厂会预留缓冲时间,只要开张就要出成果。不像原来能有缓冲时间,新公司着急啊,要求的时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符合规律,做不出来。并且和新公司、新团队的磨合很难,因为他内向,结果管理起来又是水土不服,下面的人很快也不服。人带不了,事做不好,自然新公司不满意。
当然也怨不得新公司苛刻,股东着急啊,那么高成本大把钱砸下来,恨不得明天就上市,哪有功夫等你适应。
几相叠加,老友就水土不服了。不到一年,部下说他徒有虚名;领导埋怨他不能胜任,辜负了公司期望;老友觉得很冤,自己本就一大厨,不要他炒菜,却要他管理整个酒店。很快双方缘分到头,一拍两散。
最近听说老友回老东家了,但是当年那样离开,破镜能否重圆,老东家还会待以高位?好马吃了回头草,当年的同事又怎么看自己......
其实,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如同莫比乌斯环一样是个走不出去的死循环。小公司挖来的人要求什么都要会,什么都要精,时间还不等人;做事的人要求心急如焚的热钱,拿出专业主义精神,付出时间成本。这对专家,对热钱都是强人所难,结局只能悲剧。
最终,老东家伤心,新东家失望,跳槽的人失败,个人职业生涯大打折扣。一个典型的三输局面。
二、故事引发的深思
这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故事。细细思索其背后有几点认知上的差异。
首先,误将平台当作能力,而个人能力与平台是相互成就的。个人能力是获得平台认可的前提,平台则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同样的工作能力,在不同的平台、系统中,所体现的价值可能完全不同。很多人在大公司、大平台上做高管,混得如鱼得水,被业内待见,被员工尊重,给企业创造了大的业绩,但一旦脱离平台,自己单干的时候,则屡屡受挫或寸步难行。在互联网行业中,就常有此类高管跌落神坛的故事。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高管脱离了大公司、大平台后,身上失去了大厂的加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