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搜索“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更多产业专业分析文章!
本月初,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了2022年版本的Factbook,用较为详实的数据展示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实力和前景。其中有一条与中国半导体产业息息相关:美企投诉美国三家设备供应商(应用材料、泛林、科磊)出售给中国企业的设备过多,但对全球供应链没有形成帮助。
这一论断的分析其实并不精准:一方面,半导体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中国作为其中重要的参与者,说对全球供应链没有帮助,未免言过其实;另一方面,三家设备厂商虽然看似出售给中国很多设备,实际上并非全部卖给了中国企业,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在华的外资企业。近年来,海外数据公司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数据的曲解和误判,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逐渐多了起来。此前IC
Insights某一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大陆芯片销售额仅占全球4%,其所统计的中国设计公司营收与企业年报偏离度很大,严重低估了中国芯片产值。值得注意的是,此次SIA的这份报告,是美国政府聘请第三方智库波士顿咨询所做,所统计中国产业的数据很多来自媒体的公开报道。由此看来,正如此次俄乌战争在新闻媒体层面的角力,争夺国际上新闻话事权一般,咨询公司与产业数据,作为半导体产业生态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了全球芯战的又一战场。
在这一战场,不能寄希望于别人,让别人说多少就算多少,一定要掌握数据话语权,掌握自家的真实的数据。这不仅能反映真实的产业情况,更好地自我了解、做好应对计划,而且还能掌握舆论的话事权,是还原真相,解开误解的关键。对于以数据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第二战场,作为国内少有的市场化的半导体产业智库芯谋研究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对外展示数据,尽量精确到按企业总部在“中国大陆”来统计。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统计口径和分析逻辑。常见的对中国产业数据的统计口径有中国、中国大陆等不同范围。不同的统计范围得到的数据与结论也大相径庭。如芯谋研究日前公布的《数据更新|从五大设备厂商看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情况》中,如果按中国市场这一范围来划分,其数据值是很大的。但如果按总部在中国大陆的企业来划分,则更接近真相。即便是“中国大陆”这一界定范围,也并不能代表中国企业的设备采购情况,其中也包括了国内企业、合资企业与台资企业等不同主体。建议相关企业与部门,在进行数据汇报与统计时,能根据企业总部所在地,而不是出货地,来汇报、统计。更值得注意的是,外企往往对中国市场的统计数据较为宽泛,建议相关部门与外企进行沟通,让外企在进行数据统计时细致划分出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国际社会真实了解中国大陆的实际采购情况。这种方式在操作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要再模糊地使用“中国”这一范围。范围再缩近一点儿,离真相就更进一步。
……
(关注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或“icwise”,阅读全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