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值与货币》之二十

(2016-06-10 14:13:43)

纸币


银币和铜币的发行量,只应该限于所代表的金币的细小部份与较大的金铸币相兑换应有的量,或实现相应小额商品交易所需要的流通量,它们的流通速度和它们代表的金币量大小成反比,因为交易额越大,交换所需要的金量就越多,人们就越容易采用金币,交易额越小,就越容易采用辅币。

代替金铸币的银辅币和铜辅币一旦被投入流通,同样会被磨损,结果就同金铸币一样,它们又成为自己的符号,结果又被更廉价的辅币来代替,用一种象征性货币代替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就会成了永无止境的过程。

因而,没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纸张,可以作为金铸币的象征,可见,金属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之间最初并不显著的差别,可以发展到绝对的分裂,货币的铸币名称离开了货币的金实体,存在于没有价值的纸片上。

金铸币是由于不断流通才被磨损,因而形成一个象征,因此只有在流通过程中,金币才变成自己单纯的符号,价值符号才能代替它。金铸币转化为与金实体脱离的价值符号,是从流通本身中产生,而不是从协议和国家干预中产生的。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除了能够实现价格,并作为独立的价值而积累的等价物之外,它本身作为转瞬即逝的媒介,在流通手段形式上又取得一种特殊的存在,就是说,是纯粹的符号。

另一方面,符号可以按照它们所代表的金的名义价值流通,而本身不必有价值,只要它们的流通量只限于金作为流通手段时所必须的量。

由此就出现了矛盾的现象,1,货币可以用没有价值的纸币代替。2.金属货币的金属含量稍有减少,就会贬值。换句话来说,用纸币似乎比金属货币更适宜做流通手段。

货币在流通中的二重规定本身就是矛盾,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流通中被转化为符号,该符号表明商品的价格,而价格又在观念中等同于一定的货币量,因此在货币流通中,货币的金银材料无关紧要,货币数量却很重要。在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时候,货币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它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但它的数量不重要。

只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它就不能被积累,但是,如果它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就不能有价值,因此,纸币是流通手段最完美的形式。

W1—G—W2中,商品W1和货币G交换,目的是为了换得W2,而货币G在这里表现为一个到手又要脱手的要素,既然交换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商品W2,而不是货币G,那么单有货币的象征即符号就足够了。

只要货币处于流通中,它就是单纯的铸币或流通手段,并永久地存在于流通领域中,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它的运动只表示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只有货币执行铸币或流通手段的职能的时候,它才能被纸币代替。

因为货币在流通中只是被当做自己的符号执行职能,所以它可以由符号代替,但是符号本身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纸币是靠国家的强制流通得到这种公认的,而国家的强制只能在国内流通才有效,超出一国的范围,它就是废纸。

由此可见,纸币流通的规律只能从纸币是货币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个规律就是:纸币的发行量只限于它代表的实际流通的货币量

一个国家的流通货币量可能围绕着一定平均水平上下波动,可是它有一个最低限量,这个最低限量可以由纸币代替,即使纸币量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可它仍然只能代表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那个货币量,这时候,每张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量就会减少。

由于在W1—G—W2的过程中,G可以用纸币代替,价值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本来应该用金表现的价格,现在用纸币来表现。由于金没有参与交换,因此看起来,纸币是直接代表商品的价值,因而直接是价值的符号。

但是,这个表面现象是错误的,纸币首先是货币的符号,或者说是金的符号,它只有在代表金的时候,才是价值符号,应该这样来理解:商品的价值在观念上表现为一个金量,该金量又由纸币来宣布,我们在分析纸币的时候,必须把它想象成一定的金量。

纸币本来没有价值,只因为在流通中代表金,它们才成为价值符号,所以,要想确定流通中有多少纸币可以流通,就必须明确流通中需要多少金量作为流通手段,即铸币。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量,在总价格和商品的形态变化速度既定的时候,由金本身的价值来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