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货币》之十九
(2016-06-09 13:35:18)铸币
货币在作为流通手段的时候,变成了铸币,它是按照计算货币的标准来铸造,以一定的花纹和形状表示它含有计算货币名称所指的金的重量。
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存在等于它所含的金量乘以它的流通次数,因此,铸币除了它作为具有一定重量的金的实际存在以外,还取得一种观念的存在。如果一枚铸币平均每天流通10次,那么它的实际作用等效于10枚铸币。但是在实际流通中,由于磨损,铸币所代表的金量比它实际包含的要大,于是铸币逐渐取得了观念上的存在,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分离了,这就给铸币的伪造活动提供了机会。
作为流通手段,金可以作为观念的存在,这同金的实际存在发生冲突,因为不同实际重量的铸币,在职能上是等值的。因此,较重的铸币会被人为刮削,分量充足的铸币就会变成金的铸块形式,一旦相当多的铸币的含金量都减少,那么铸币的计算名称虽然不变,但是它只会代表一个较小的金量,或者说,货币的标准会发生变化,铸币会按照较轻的重量来铸造。金作为流通手段而发生的观念化,会反过来改变价格标准的法定比例,这样的变动过了一定的时间就会重新发生。
在所有现代民族的历史上,虽然金属含量不断减轻,但仍然采用同一个货币名称。流通本身使铸币的金属含量同它的名义含量分离,这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用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
辅币
作为铸币的金不可避免的要被磨损,因此不可避免的要成为观念的存在,人们想通过立法予以限制,即实际重量减轻到一定时候就被收回,但是无论怎样限制,其内在含义都是允许被磨损的铸币代表它宣称的名义重量,都是以实际重量和名义重量的分离为前提。
例如,一块铸币的名义重量是1/4盎司,而1/5盎司的铸币仍可流通,那就意味着铸币的实际重量比名义重量轻1/20盎司,也就是说,有1/20盎司的金其实只是观念的存在,也可以说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是,1/4盎司的金是由1/5盎司的金和1/20盎司金的符号组成,因此1/5盎司金就成为1/4盎司金的符号。
可是任何东西不能代表它自己,正如瘦马不能代替肥马一样,被磨损的金不能代表未被磨损的金,所以,在铸币磨损最快的流通范围内,铸币终于脱离了它的金的实体,在银或铜的材料上取得了象征性的存在。这就证明,货币中必须发挥铸币职能的部份可以以符号的形式存在。
最早的符号是银币或铜币,因为其初是较贱的金属充当货币,但后来铜被银代替,银又被金代替,最后只有金成为货币,而银和铜只有在小额买卖不断重复的领域中成为金的符号,即辅币。虽然充当价值尺度的金属只能有一种,但是充当辅币的金属可以有很多种,但是,这些银币和铜币只代表金铸币的一部份,因此,每枚银币和铜币的实际重量,不是根据它们和金的价值比例决定,而是由法律制定。
由于辅币是纯粹的符号,所以它们的流通量只能限于小额零售业所绝对必须的数量,它们绝不可能被积累。辅币的数量取决于靠它流通的价格总额和辅币的流通速度,如果人为地投入流通的辅币量大于流通本身的需要,而这个数量又不可能退出流通,它们或者会贬值,或者被零售商积累起来当做金属被卖掉。不是辅币数量决定商品价格,而是商品价格决定辅币数量,所以只有具有一定数量的辅币才能停留在流通中。
一国的一般财富,可以根据该国的支付性质和铸币状况做出准确估计,如果一国的货币流通中劣等金属占绝对优势,而且铸币单位极小,这就表明社会处于原始状态,从在流通中最初采用贵金属,到只用贵金属进行大宗支付两者要间隔有很长的时间。
一般流通越发达,进入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越大,商品的批发交易和零售交易的区别也就越明显,商品也就越加需要不同种类的铸币以便流通,在古代中国钱银共用就是这种现象,人们在大额交易时用银,小额交易用铜钱,铜钱只是银的符号,这些符号的流通速度和它们成交的价值量成反比。
在一定的流通速度下,流通商品的总价格决定流通手段量,这个规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投入流通的价值增长到一定阶段,较贵重的金属会代替较贱的金属,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因此,铜、银、金依此排挤掉前者。铜币和铁币成为流通手段,是以流通不发达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