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属辅币到纸币
(2015-08-17 02:16:44)
标签:
财经 |
银币和铜币的发行量,只应该限于所代表的金币的细小部份为兑换较大的金铸币,或实现相应小额商品所需要的经常流通量,它们的流通速度和它们代表的金币部份大小成反比,因为交易额越大,人们就越容易采用金币,交易额约小,就越容易采用辅币。
如果辅币的发行大于流通领域所需要的量,它们就会被零售商积累起来,当做金属被卖掉。
代替金铸币的银币和铜币一旦被投入流通,同样会被磨损,结果就同金铸币一样,它们又被观念化,成为自己的符号,结果又被更廉价的辅币来代替,用一种象征性货币代替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成了永无止境的过程。
因而,没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纸张,可以作为金币的象征,可见,金属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之间最初并不显著的差别,可以发展到绝对的分裂,货币的铸币名称离开了货币的实体,存在于没有价值的纸片上。
如果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在交换过程中结晶为金货币,那么流通中的金货币就深化为自身的象征,采取价值符号形式。可见,金铸币是由于不断流通才被磨损,因而形成一个象征,只有在流通过程中,金币才变成自己单纯的符号,价值符号才能代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