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所谓货币政策,最传统的解释就是“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而且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是两个最主要的工具。
我们已经知道了货币的发展历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商品交换又是以生产者以私有者的身份相对立为前提,因此,货币存在的前提就是生产者是自由与彼此平等的私有者。
在任何历史阶段,人类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不管这种社会以奴隶家长制的形式,还是农村宗法的形式存在。在这里,个体劳动并不表现为私人劳动,而是社会劳动的一部份,
但是,一旦个体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劳动的社会性如何表现出来呢?通过货币,货币把无数个私人劳动者联系起来,使得每个私人劳动同时又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但是这个过程发生在每个私有者的背后,以至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在劳动者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劳动其实是一种通过货币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在他们还没有主动联合起来规划他们的劳动的时候,货币就扮演了规划的角色,也就是说,货币总是存在社会劳动处于不受约束的阶段。货币的存在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相适应。
很显然,一旦人们能主动控制和规划生产,货币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货币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存在于社会生产被人为控制的环境。它生存的土壤就是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什么是政策呢?权力机关发布的某种命令,它来源于人的主观意志,因此,货币与政策彼此相互矛盾。
货币的性质要求它不受约束,因为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并且它的作用就是调节社会生产,既然它作为调节者,那么社会生产就不能受到任何人为的控制
可谓是政策却是另一个生产调节者,它要求干预社会生产。
很明显,货币与政策是相互对立的东西,它们中间只能有一个存在,即“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因此,货币政策完全是一个虚假的概念,一旦货币运动能被政策控制,它就根本不是经济学意义中的货币,因为它不能发挥货币的职能,而只是名义上的货币,或者只是借用了货币的名称。它实质上就是生产指令,或者生产计划而已。
在社会有能力控制社会生产的时候,还有利用“货币政策”,不免有点“自己骗自己”的含义。这就好比赵本山的一个小品:某农村暴发户想赶时髦,专门进城买了一只高级打火机,可是他先用火柴把打火机点燃,再点自己的旱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