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阶层的产生与影响
(2014-04-29 20:46:03)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甲乙两人如果让渡了自己的产品,他们也就同时得到了对方的产品,因此,要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只需要交换一次就可以。
货币出现后,商品间的交换就分为卖与买两个过程,卖是商品与货币交换,买是货币与商品交换,甲如果想得到乙的产品,他就必须进行两次交换,乙也同样如此。虽然甲的最终目的是乙的产品,但是乙并不一定非要甲的产品才行,因为乙的目的是货币,如果说他同时看中了甲的产品,那也只能是偶然的事情。如此一来,生产者的动力会随着货币的出现而增加,因为甲为了满足自己各种的需要,只要生产自己早已熟悉的产品就可以,尽管他需要乙的产品,但是他不必考虑乙是否需要他的产品。
在物物交换阶段,甲为了获得乙的产品,他的产品就必须同时也是乙所需要的,就是说,他为了得到乙的产品,就必须为乙生产乙所需要的,只有双方同时需要对方产品,交换才能进行。出现货币之后,甲只消为市场生产,就能够得到乙的产品。
在物物交换阶段,甲乙彼此让渡产品与得到对方产品的时间与地点,是一致的。一旦交换被分解为买卖,让渡与得到的空间与时间就被分隔开了。第一,甲在某处出售,可能在另一处购买。第二,甲今天出售产品,可能要等好几天才购买。因此,一旦买与卖在空间与时间被分割,就会使货币暂时处于闲置状态,即从流通过程中沉淀下来,这就使货币的积累成为可能。
以前曾介绍过,货币是交换价值的化身,可以和一切现实的财富交换,因此,货币就成为财富的化身,在货币产生之前,财富的积累往往需要会受到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例如,牲畜不仅需要场地,还易于死亡。谷物容易霉烂等。随着货币的出现,财富的积累成为比较容易实现的事,因为现实财富的积累可以通过货币的积累实现。而积累货币的技术条件与现实财富相比,要简单得多。
由于货币积累成为可能,同时货币的积累又等同于财富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一种以积累货币为职业的阶层,即商人阶层
。随着历史的发展,商人逐渐发展为两类,一类专门经营商品,后来发展为商品资本家。另一类经营货币,后发展为货币资本家,也就是现代的银行家。
一旦商人参与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就会出现某种变化,在以往的历史中,生产者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现在商品的直接购买者不再是消费者,而是商人,消费者的直接供应者不再是生产者,同样是商人。虽然生产者是为满足市场需要生产,但是商人却是为了积累货币而购买,因此,商人对商品的需求和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并不必然一致。诚然,做为商人,他只有等自己购买的商品再卖给消费者之后,货币的积累才算实现,因此他最终希望商品能被市场消化,但是,由于商人购买的主观动机与消费者的不一致,必然最终导致供给量与实际需求量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还不容易被觉察到,只有到了大工业时代,两者冲突才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普遍增大,商家会向厂家增加订单,但是出于货币积累的动机,订购的规模必然会超过市场的实际规模,厂家因此备受鼓舞,也会相应增大生产规模,倍增效应由此产生。可以看出,商家会对市场的实际需求量进行夸张性的扩大。
从市场达到饱和到被商家觉察到,会由于任何活动所具有的惯性作用存在一个迟滞期,因此,即使商品的销售额开始逐渐下降,仍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商品涌入货房,只有到了货房被商品充斥的时候,商家才会感觉到危险,起初减少订单,最后停止采购。但是厂家会因为同样的惯性作用继续生产,因此,在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商品的浪潮仍然接踵而至。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总是在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候爆发,就是这个原因,在此我们还没有讨论因为投机而产生的虚假性的需求。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