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原理》信用货币的产生

(2014-01-02 09:31:26)

我们已经知道,一旦信用参与经济活动,货币就获得了支付手段的职能,就是说,货币在商品实现所有者之间转让之后,才实现自己的转让。

信用交易是通过商业票据来实现的,假如甲要赊购乙的商品,通常要立下契约作为凭证,许诺在某期限之内将若干数额的货币支付给乙方,该契约受现实的法律保护。这种商业契约即是商业票据,简称为汇票。如果甲乙两人都不存在欺诈的行为,那么汇票就代表一定数额的货币,但这只是未来的货币。

由此可见,即便甲給乙开出了汇票,许诺到期交款,而且甲的信用可靠,乙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因为甲的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出售,从而转化为货币,这要取决于市场条件,不是甲单方面能决定的。我们不妨先说一句,货币危机大都是在汇票不能转化为货币时发生的。

现在假设有甲乙丙三人,甲购乙的商品,乙购买了丙的商品,丙又购买甲的商品,结果形成了一个购买锁链,如果他们三人彼此都很了解,愿意接受对方的信用。于是,甲向乙开出一张汇票,乙向丙开出一张汇票,丙又向甲开出汇票,这就形成了债务锁链,支付期限到的时候,三人碰头拿出汇票一看,发现汇票的款额相同,就是说,他们彼此的欠款数额相等,结果谁都无需付款,因为彼此所欠的额度刚好可以抵消。

这种情况下,商品在三人之间实现了流通,在以往的讨论中,商品流通要通过货币流通来实现,可现在商品流通并不需要货币的真实介入,货币成了人们观念中计算的数字。

如果三人的汇票金额并不相等,那么他们只需要支付彼此债务抵消后的余额,类似情况在赌桌上每天都会发生,尽管赌徒们赌了一整夜,可是只需要结一次账即可。

所以,信用能节约流通手段量,这是一个规律,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发挥得越强,商品流通所需的流通手段量就相对越少。

我们再继续假设,如果甲是某地众望所归的大财主,又拥有极好的信誉,他开的汇票当地人都乐于接受,乙在向丙购买货物又无现款的时候,把甲开出的汇票交给丙,丙也愿意接受该汇票,在丙需要向甲购买货物的时候,无需交付真实的货币,只是把该汇票还给甲,甲认出这是自己开出的汇票,只能把货物交给丙,把自己的汇票收回。

在这种情况下,甲的汇票实际上发挥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因为它在流通领域内不断转手,在流通领域内,甲的汇票与货币无异,由于它的流通建立在其信用的基础上,被称为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从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这一点不能忘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