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原理》价值与价格
(2013-08-09 14:18:05)在货币产生之前,物与物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彼此物品包含的价值量的大小,也就是劳动时间的多少,在货币出现之后,物与物的直接交换被物与货币交换所阻隔,人们必须先把自己的产品转化成货币,再去购买他需要的商品。
一旦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就出现了价格。商品的价格告诉我们,它的价值量与多少货币的价值量相当,因此,价格是价值的另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
前面已经说过,价值通过劳动形成,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劳动量又用劳动时间衡量,因此价值的计量单位就是时间的单位,年月日时分秒等。
我们也介绍过,一旦货币出现,它就是劳动时间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以金为货币材料,那么一定的金量就代表一定的劳动时间,如果采出一克金需要花费1小时的劳动,那么采2克金就要花费2小时的劳动量。
由于货币材料最终归结在金银等贵金属上,金属最自然的计量单位是重量单位,因而,金银在表现商品的价值时候,就用自己的重量单位来诠释商品的价值。
如果开采1克金的平均劳动时间为1小时, 1克金与1小时的劳动量就划上了等号,假定生产某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也为1小时。尽管它的价值量是1小时的劳动量,可是如果用金来表示,它就有了金价格,价格为1克金。
虽然价值的计量单位是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可是价格的计量单位取决于货币材料,例如牲畜做货币的时候,价格计量单位是“头”,谷物为货币的时候,计量单位为“担”,如果布为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丈”或者“匹”。
由此可见,同一个价值,根据货币材料的不同,可以有无数个价格,在说到价格的时候,就应该先确定货币材料,如果有件古董在世界市场出售,它可以标出很多价格,例如金价x盎司,银价y锭,谷物价z担等,而x盎司金,y锭银,z担谷物都代表同一个价值量。
在我们说到商品价格的时候,是先在观念上把该商品的价值转化成成某种货币量,然后再以此计量货币量的多少,比如我们说古董值多少白银的时候,在观念上先把古董转化为成白银,然后计量它的重量 ,如果重一百两,那古董的价格就是一百两白银。
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价格的公式,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与单位货币包含的价值量之比值。即商品价格=商品价值 / 单位货币的价值量。
假如生产1两白银的社会品均劳动时间也为1小时,那么单位白银的价值量就是1小时/两
古董的白银价格就是:100小时 ÷ 1小时 / 两= 100两。
如果金作为货币材料,每克金代表1小时的社会劳动,古董的金价格就是:
100小时÷ 1小时 / 克 = 100克
由于金比白银更难开采,如果金银同等重量,金就能代表更多的社会劳动。即代表更大的交换价值量,同理,古董如果用金表示价格,就会比用白银表示的价格小得多,但是,古董的价值没任何变化。
现在出现了一个疑问,价格运动是否一定体现价值的运动呢?如果把市场的干扰因素除外,是否价格的涨跌就意味着价值的增大或者减小?
我们再回头以古董与白银为例。如果白银的社会生产效率提高,每小时能生产2两白银,古董的白银价格就是:100小时÷ 1小时 / 2两 = 200两。
结果是古董的白银价格涨到200两,同理,如果白银生产效率下降为2小时才生产1两,古董的白银价格就会是50两。在这两种情况下,古董本身的价值没有变化,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动造成商品价格的变动。
如果把以金做为货币材料的情况和上面的两种情况联合起来,就会发现,不仅价格变动无法说明价值的变动,即使价值有变动,价格也可能不变,因为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两者的比值,如果商品价值有变动,可是只要货币价值也出现同样程度的变动,价格就不变。同样,即使商品价值不变,可是货币价值有变动,价格也会变化,最后,如果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同时变动,但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不同,价格会出现各种组合。
价格变动不能反映价值的变动,这是我们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