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得出货币的两个特点。第一,货币本身就是真实的的商品,理解这一点对以后的分析非常重要。第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在两个特征中,第一个特征是主要决定性因素,即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它是现实财富的一种,即使该种商品丧失了货币的职能,即不再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也仍然在商品的世界里流通,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第二个特征,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建立于第一个基础之上,就是说,在某物首先是商品这个前提之下,才能获得货币的职能。
那么第二个职能又是怎样获得的呢,为什么某种商品能成为货币,有的却不能呢?
这就要清楚货币究竟代表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商品都包含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衡量,使用价值的交换比例,根据彼此包含的交换价值量决定。一旦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社会也就随之出现了两类商品,普通商品和货币,二者彼此对立,现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开始分离,普通商品成为使用价值的承担者,货币成为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因此,货币代表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量又由劳动时间决定,结论就是,货币代表劳动时间。
因为货币代表劳动时间,而贵重金属的性质与时间的非常接近,例如易分割组合,质地均匀,不易损坏,易储藏与携带的等,所以人类社会最终选择贵重金属作为货币材料。
既然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那么试问,是先有货币还是先有商品?毫无疑问,先有商品。是什么原因导致货币的产生呢?频繁地商品交换。
一旦明了上述关系,我们就清楚,是商品流通推动货币流通。还是货币流通推动商品流通呢?
答案必然是商品流通推动货币流动,即商品运动调节货币的运动。
可是这种结论与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刚好相反,人们大都接受另一种观点,即商品流通依赖于货币流通,现代货币理论就是以该观点作为依据,因此一旦出现经济出现停滞,人们总是从货币供应寻找原因。
可是真实的原因刚好相反,我们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觉,是因为商品在流通领域只走一步,一旦和货币交换,它就立刻退出流通领域,转而进入消费领域,而货币则一直留在流通领。例如甲的商品出售之后得到货币,他的商品从此离开流通领域,甲用货币买乙的商品,乙的商品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乙再用货币购买丙的商品等等,以此类推,甲乙丙丁的商品相继离开流通领域,可是同一货币却不断和新的卖主交换,把不断出现的商品抵消,因此在我们的眼里,往往只看到了货币的运动。可是我们忽视了另一点,正是商品不断地与货币交换,才使货币呈现出一种似乎来自它自身属性的运动。
试问,货币因为什么而产生呢?因为商品交换而产生。货币在流通领域发挥什么作用呢?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所以,只要流通的商品越多,执行交换手段的货币量也就越多,商品更换的越快,货币与商品交换的速度也就越快。
商品量调节货币量,这就是我们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