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数量论

(2011-01-02 14:45:24)
标签:

财经

 

在博文《流通手段,货币储藏,支付手段的关系》里,我们简单探讨了一个问题,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它的数量如何确定。

我们有公式,铸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 铸币流通速度

铸币的流通速度就是在一段时间之内,铸币与商品交换的次数。铸币的流通速度由2个因素决定,第一,货币管理业务的发展程度。第二,交通运输的技术条件。

对社会的某个时期来说,铸币的流通速度可以看成是一个定值。

关键就在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价格总额==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待支付商品的价格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

我们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含义。

要先明确,我们是计算某一天所需要的铸币量,比如说,2011年1月1日。

第一项: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

待实现商品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说,在2011年1月1日,需要用铸币购买的商品,这是真实的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赊欠行为,铸币在这里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

第二项:待支付商品的价格总额

待支付商品,是指到今天才需要支付款项的商品。

商人做生意时,彼此经常发生延期支付行为,比如说在1个月之前,双方就签好合同,约定2011年1月1日交割,铸币在这里是充当支付手段。1个月之前签约的时候,没有货币交易,但生意在签约的时候,就已经成交。

第三项: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

这种支付总额是由于商人之间彼此欠账而产生,如果两个商人都欠对方相同的款项,那么都不必支付,因为彼此的欠款刚好抵消。

举个例子可以说的更加清楚。

比如在2011年1月1日,社会上需要直接用铸币购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0元。

1个月前,甲赊购乙价格为5,000元的货物,乙赊购甲价格为3,000元的货物。今天是他们的交割日。

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就是10,000元。

待支付商品的价格总额就是5,000 + 3,000 ==8,000元

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就是不必支付的总额,既然甲欠乙5,000元,乙欠甲3,000元。

那么乙欠甲的3,000元,和甲欠乙的3,000元,彼此正好可以抵消,都不必支付。

所以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为 3,000 + 3,000 ==6,000元

根据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待支付商品的价格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额。

我们可以计算出,2011年1月1日需要铸币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

==10,000+8,000— 6,000

==12,000元

如果铸币的流通速度为10次 / 天,所需的铸币量== 12,000元/ 10==1,200元.

现在我们看出,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流通所需的货币数量,也就是铸币量,是由商品的总价格决定,而商品的价格,又是商品的价值和货币材料的价值之比。也就是花费在两者得劳动时间之比例。

所以,是商品的价值和货币材料的价值之比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和铸币流通速度决定铸币数量,铸币量完全是被动的结果。

因果关系就是,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决定铸币量。

 

但是,无论西方的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都盛行另一种理论,即“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如果货币量增加,商品价格上涨,如果货币量紧缩,商品价格下跌。

因为这个理论和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吻合,所以有众多的支持者,现在我们要分析,该理论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假定有一个封闭的社会,。该社会所用的铸币为金币,金币的标准重量为1克。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社会上突然出现金币短缺,全社会的金币量只有过去的1半。根据“货币数量论”,所有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降低1半,也就是说,每枚金币的实际购买力是过去的2倍。

但是在商品世界里,存在一种特殊的商品,那就是黄金。我们假定,有一种金饼,形状和金币相仿,重量也是1克。

我们可以确定,金饼过去的价格是1枚金币。也就是1克金币买1克金饼。因为它们是同等材料,而且重量形状都相同。

那么试问,现在的金币 ,能购买几块金饼?

根据上面的结论,每枚金币的实际购买力是过去的2倍。那就是说,本来重1克的金币,现在的购买力相当于2克的金币。

按照这个推理,现在,1克的金币,可以买2克的金饼。

也就是说,1克重的金币可以和2克的金饼交换。

假如还有人找出种种借口,我们再进一步假设,可以把2克的金饼熔铸成2枚1克重的金币。结果会怎么样?

2克的金饼熔铸成2枚重1克的金币,变化的只是它的形状,价值量不会有任何变化。

无论金币的价值是否由劳动时间决定,无论它的价值升贬程度如何,2克金币的价值总是1克金币的2倍。

“货币数量论”是否还认为,1克的金币可以和2克的金币交换?

如果回答是:能够交换。它必然会遭到“等价交换原则”的毁灭性反击。如果没有“等价交换原则”,就不会有现在的人类社会。

如果回答是:不能交换。它就在自我否定。

在本模型里,“货币数量论”被我们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在货币黄金和商品黄金的关系上,它被我们将了一军,并且永远被将死了。

 

我们在纯粹的逻辑推理上,分析了“货币数量论”的理论缺陷。

现在我们回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来考察。

按照“货币数量论”的说法,商品价格总是能根据货币量自我调节,最终到达一种均衡的状态。

那么即使货币短缺,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下跌,最终会和货币量相匹配,这就是说,永远不会出现货币短缺,现有的货币量总是能够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再按照这个理论推测,如果有一天,全社会的货币突然全部消失,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0。也就是白拿商品不要钱。

这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货币全部消失的故事。

战后的柏林城市,曾出现过法定货币消失的情况,是不是商品因此就白送顾客呢?不是,人们自行选择货币材料,他们想到了香烟。

美国就更不用提了,只要货币短缺,就增印美元,按照“货币数量论”,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因为商品的价格会自行下跌到和货币量均衡的位置。

 

如果“货币数量论”成立,那么古代人民根本就没有必要生产货币,因为根据“商品价格由货币数量决定”这个理论,任意数量的货币都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商品社会也永远不会出现货币短缺。

那么经济危机就永远不会爆发,因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短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铸币
后一篇:纸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