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
(2011-01-04 14:14:57)
标签:
财经 |
流通中的铸币被磨损以后,名义重量和实际重量发生分离。就是说,磨损后的铸币成为了自己的符号,可是人们仍然愿意使用它。这就说明,铸币是可以被符号代替。
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它和被磨损的铸币一样,只是价值符号。
但是如果简单的说成,“纸币是价值符号。”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在“纸币是价值符号”这个定义中,似乎价值符号的发行量可以任意决定,而且,我们也看不到价值符号是怎样和纸币发生联系的 。
严格的定义是,纸币是金的符号,金又代表价值,所以纸币是价值符号。
这里所说的金,自然是指作为流通手段的金,也就是铸币。
所以纸币的发行量要受到铸币量的约束。
在讨论纸币之前,我们要先介绍纸币的一个概念:名义价值。
名义价值就是纸币代表的黄金量或则白银量,它由国家强行规定。具体体现为纸币上的数字。
比如说,民国的货币实行银元之后,银元的标准重量是7钱二分。于是,1元==7钱二分的白银。
后来民国政府发行纸币,纸币的名义价值为“元”,那么,1元的纸币在名义上就代表7钱二分的白银,虽然纸币本身不名一文。
如果根据当时的商品价格和银元的流通速度,计算得出的铸币量是1亿元。那就是说,市场上需要1亿枚的银元流通。
如果要用纸币完全代替银元,那就需要1亿张纸币。这时候,每张纸币的确发挥了1块银元的职能。
假如只发行了5千万张纸币,那就是用5千万张面值1元的纸币发挥1亿块银元的职能。
那意味着,每张纸币代表2块银元的价值。
反过来,如果发行了2亿张纸币,则用2亿张纸币发挥1亿块银元的职能。
那就是,两张纸币代表1块银元的价值。
现在我们看得出来,每张纸币实际能够代表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发行量,如果发行量多,则它能代表的价值就少,如果发行量少,它能代表的价值就多。
怎样才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刚好合适呢。
把的名义价值和纸币的数量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实际所需的铸币量。
如果相等,那就是纸币的名义价值和它实际代表的价值刚好相等。名义价值为1元的纸币在流通中的确代表1块银元,结果就表现为物价稳定。
在本例中,纸币名义价值为1元,如果发行量为2亿,则两者乘积为2亿元,可是实际只需要1亿元。
所以每张纸币能代表的价值为5角,虽然它的名义价值为1元。
在这里,我们看到,纸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代表的价值开始分离。并且,纸币能够代表的价值和发行量成反比。
比如,一种商品银元价格为5元,可现在银元被纸币取代。
如果纸币发行量为实际需要量的2倍,纸币代表的实际价值就是名义价值的1半。这时,该商品的纸币价格为10元。其实它的银元价格还是5元。
在纸币流通的社会里,商品的价格由纸币来表现,而纸币代表的价值又由纸币发行量决定,商品的价格由货币量决定的概念因此就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