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尚敬华:听的一点思考

(2022-11-03 21:48:57)
标签:

教育


长期在一线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听,说,读,写”这四方面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这几方面并不是那么侧重。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很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的。今天就“听”这一方面聊聊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该培养的能力和该注意的事项。

“听”,是学习所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会听的学生,专注力以及思考力都是优秀的。听的层次,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注意:

1、    能听。听的前提是“能听”。首先要让学生去静心,去学习听。在听课之前避免孩子激动,提前静心为学习做好准备。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特别关键。很多学生就吃亏在这里,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表现为:身体在,心不在。我称这类学生为“没有魂”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课堂表现上有两种,一类是很活跃,“神”不随着课堂老师的“说”走,做不到“能听”。具体表现为:眼神忽闪忽闪的,一会儿人好似在这里,一会儿人的神又好似跑了。一问好似知道,又说不全,深问,孩子便表现的“一无所知”的状态;另一类是很“蔫”,也不捣乱,坐姿也不错,就是眼里没神,从孩子的眼里可以看出,呆呆的样子,好似很疲惫,又很困倦,还有点“魂不守舍”的感觉。

以上这些都是孩子“能听”做不到,或者说“能听”的习惯没有培养好,需要在平常生活中侧重引导培养。

2、    会听。这是基于“能听”之后的第二阶段。“会听”指的是在听的过程中,不插嘴,不插话,不打断说话人的思路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就是做到安静的听完说话者的话。有些人把它归结为对说话人的尊重和礼貌。其实本质为听的这个人没有养成“会听”的习惯,其本身不是不想尊重说的人或者说是老师,而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或者说习惯了,不好改这个“会听”的习惯。

课堂上面,最常见的是:“插话”的学生。在一线教学,我们常看到的是学生常常在课堂上插嘴说话,打断老师的讲课,有时候老师会批评插话的孩子,有些孩子会可能将老师的教学思路打断,有些老师会认为是孩子故意捣乱,其实孩子本心不是。受到批评孩子还会表现的很委屈。建议这方面需要和孩子私下解释,在实际的情景中解释给孩子原因,让孩子从心理明白并认可。这方面一定注意引导孩子,避免出现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阴影。

3、    听清楚。“听”的第三个的阶段是“听清楚”。听的目的是为了听清楚,只有充分的听清楚了说话者的内容,才可能明白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这个阶段在课堂上常表现为:听清楚的孩子学习很轻松,并且学习任务完成的效率也高。反之,做不到“听清楚”的孩子,虽然能做到“能听”,“会听”但是做起事情来,或者回答问题还是丢三落四,不能很好的达到学习的效果。

对于这类的孩子,需要我们知道孩子听清楚的技巧和策略。比如听的过程中,大脑中要思考一下说话者说话的关键,抓关键词等等,思考说话者的目的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听完之后有疑惑,还要学会发问,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课堂来说,学生需要思考,思索老师说的重点,表达的意思,如果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发问,咨询老师自己的理解是否合理等等。这方面更需要孩子的积极主动表达,加上老师的引导以及家长的关注,那么对于听清楚就能更好的做到。

4、    听明白。这是听的最高境界。有时候听明白说话人的题外之话是最难的,这需要进行长期的锻炼培养。但是对于课堂来说,不存在这样高难度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听明白,所有知识都会较直接或者间接性的传授,有老师的引导,有学生们的思考过程分享,交流讨论等等,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还有真实的听说情景再现等等教学手段。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听的最终目的:听明白。

以上是对“听”方面的一点思考,希望对大家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帮助。

2022113日星期四

偶有帮助 常常疗愈 自得其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