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野光雅】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作者后记(二)

(2012-12-13 13:41:53)
标签:

爱心树

安野光雅

科学与艺术

数学绘本

数学启蒙

育儿

分类: 爱心树世界杰出绘本选

                【安野光雅】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作者后记(二)

                                    顺序

前言

通常我们都认为数数是很容易的,但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其实并非那么简单。在英语中,棒球的一垒叫做“first”,二垒叫做“second”,三垒叫做“third”。发射人造卫星时,会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从十、九、八倒数到三、二、一,然后再说“发射”。还有,对于日期,我们觉得121日的英文应写做“the one of December”,但实际上,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he first of December”。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不是onetwothree,而是firstsecondthird。第四是fourth,第五是fifth,以此类推。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第三天”和“三天”虽然仅相差一个字,但就像英语中的thirdthree一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两者间的区别在于:

第三天—表示顺序—序数

三天—表示量—基数

本章要让大家思考和认识的就是序数,即表示顺序的数。当然,这里我也想在思考序数的同时,让与之对应的基数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虽然大家都知道数的这两种特性,但考虑到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此我还想和大家作进一步的探讨。

 

自然数

妈妈让孩子进浴盆洗澡的时候,通常会说:“数到30你再出来哦!”孩子们便1234地数着。像这样,从1开始,一个一个加上去,并且同一个数不会重复出现,这样的一些数的集合就叫自然数。(按照规定,0也属于自然数。)

 

一一对应

最近经常听到“一一对应”这个词,这是一位名叫格奥尔格·康托尔的德国数学家以集合论为背景提出的概念,我们一般常在比较两个事物的时候用到它。

比如,现在要比较孩子A和孩子B谁手里的玻璃球更多。这时,每人依次拿出一个,将彼此的玻璃球一个一个对应着排起来,看最后谁的手里还有剩余,谁的玻璃球就多。这就是一一对应。一般来说,比较是在玻璃球和玻璃球、人和人等性质相同的事物间进行的,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就可以把人和椅子、椅子和桌子,以及人和星星等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比较甜度、硬度等看不见的性质,它是将某种具体的物体抽象成毫无个性色彩的数字再来比较多少。

将这种想法延伸开去,比如在运动会的投篮比赛中,若仅仅想判定哪方获胜,即哪方投进的球多,可以不做“123”的唱数,只要“球、球、球”地喊出来就行。但是,如果想知道到底投进去多少个,那就必须来数一数。

然而,想要比较东京的孩子A和大阪的孩子B谁的玻璃球更多时,就会发现无法放在一起做一一对应了。

 

基数

这种情况下,就要与自然数做一一对应了。把要数的物品和自然数一一对应,对应结束时,如果得出的自然数为5,就可以确认其数量为5,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数数”。而所谓的基数,如图所示,是将这一数量用“5”来表示。虽然这样解释有点嗦,但如果重新回头看看“数数”这个过程,就会注意到“数数”就是在进行一一对应这种完全原始的操作。一一对应这种思考方式过于基础和原始,因此没有必要勉强灌输给孩子。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一一对应似乎用处不大,但是一旦涉及集合论中“无限”的概念时,一一对应这种思考方式就会迸发出威力来。

 

序数

另一方面,同样的数,有时候只表示顺序,而非“量”。比如年月日等日期的表示、书的页码、旅店的房间号、邮政编码,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是一种方便地辨别相应对象的手段—给对象做记号从而区别其位置。有些旅馆的房间常以“樱”、“松”等字命名,这并不是说名为“樱”的房间里就有樱花的芳香,名为“松”的房间里就有松树的味道,它只是一个昵称。命名的方式还有很多,使用英文字母“ABC”也可以,但如果需要命名的事物太多,这种方法就不那么好用了,比如Q在哪个字母旁边,很难马上想出来。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利用无限多的自然数作为序数来为物体命名、起昵称。作为序数的5,表示的只是位置,与“量”无关。用自然数来表示位置,确实比ABC或甲、乙、丙要方便得多。由于使用起来方便,一些像居民身份证号码之类的东西也采用了这一方式。

对于扑克牌中的黑桃5,是表示黑桃的“量”为5个。但是像本章前面所讲的那样,如果把它排在第3个,那么它既是5也是3。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混乱,但本章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大家在这种混乱中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差别。

 

“数数主义”

基数和序数理应明确地加以区分,但是就像书的页码一样,序数有时也可以兼具量和顺序这两种功能。由于国家、文化的差异,或者因使用者个人倾向不同,二者有时会被混同,或是只有其中之一能得到重视。日本在明治时期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过于重视数数主义,即强调序数,而忽略了“量”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并反省这一点,也逐渐认可了数学教育从基数入手的重要性,而这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

刚才提到了“或者因使用者个人倾向不同”,因为我本人是那类一提到“数”就会想到“量”的人,所以我担心自己有轻视序数的倾向,需要提高警惕,这也可以说是我创作此绘本的原因之一。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以序数入手的数学教育是否真的存在,但从前确实有过这样的情况。(不,准确地说,直到今天也还有人以序数为中心。)

“我的孩子能从1数到10万,我在想要不要让他参加电视上的奇人奇事节目呢。”像这样自作聪明的母亲不在少数。即使孩子能数到10万,也只能证明他很有耐力,和数学学习一点关系也没有。

然而,糟糕的是,这种数数主义可以应用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上。比如要计算163,就伸出3根手指,边数着171819,边将手指一个一个地往下掰。等掰完了,答案“19”就出来了。这种做法就是“数数加法”。但这样即使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思考方法也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要用这种“数数加法”来计算类似“62+86”这种题目时,会出现什么情况,不说大家也想象得到。

不过如果就此认为序数的重要性比不上基数,那也是错误的。这就好比人们的性格,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不能说孰优孰劣,性格本身并不具有可比性。序数自有它的用处,比如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列车座位号等,它们的身影活跃在许多场合,当然也活跃在数学里,比如坐标、数列等。数学中少不了序数,我们需要根据序数、基数的特性加以区别、灵活运用。计算机领域也必须依赖序数才能进行运算,才能巧妙地将所想的事情解决。

 【安野光雅】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作者后记(二)

【安野光雅】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作者后记(二)

补充

本节可以用在加法、减法的计算上,不过在这里只讲解顺序问题,请不要把它用于基数的运算。例如 “从第2张牌到第8张牌共有几张”这样的问题,容易让孩子产生混乱。还有像“从左数第3张牌开始再朝右数的第3张牌是什么”之类的应用型问题,也最好避免。这样的话,就跟我刚才提到过的“数数加法”差不多了,对此,我并不抱赞成态度。顺便再说明一下,

A 从第3张牌开始数的第3张牌,是从头开始数的第几张牌?

B 手里有3张牌,再拿3张牌,一共有几张牌?

AB都是加法问题,但性质却不同,区别在于一个是序数的加法,一个是基数的加法。对于这一点,只要教的人清楚就可以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必要教给他们这两种加法性质上的差别。

从教育的难易度上来说,加法教学如果从基数的加法开始讲,能获得较好的结果,这已是被实验证明过的。

本书第57页有一栋扑克牌的住宅楼,背面是答案。看的时候,正面的右边是背面的左边,这也是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困惑的地方。可是恰恰从这种困惑中,孩子们可以逐渐掌握左和右、里和外等位置关系。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和思考这页内容,可以把书如上图所示立起来看,应该会比平放着看更清楚,更利于思考。

 

                                                          (安野光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