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答0~6岁儿童常见问题(五)

标签:
爱心树陈鲁a育儿法学英语育儿 |
分类: 专家导读 |
家长:孩子几岁开始介入另外一种语言比较合适,比如说英语。还有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而爷爷奶奶说的都是家乡话,不是标准普通话,但父母说的是普通话,孩子白天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说的是方言,比如是四川话,他说的普通话也是四川味的,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他父母说的普通话比较标准,虽然孩子接触的都是中文,但是语言环境相对复杂一点,这样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太早学习英语,会不会造成孩子语言的混乱?
陈鲁: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相关性,也有独立的一面。先从最基本开始说,人的大脑学习能力特别强,如果一个孩子同时接触两种不同的语言,或者接触两种不同的方言,只要语言输入是系统性的,孩子就能两种语言都学到。像我的女儿莉莉,她小时候,我一直跟她说中文,我先生一直跟她说英语,就是系统性的。
孩子学习语言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大量地听,培养出一种语感,他能抓到语言里你解释不清楚的语法规律,以方言和普通话为例子,如果爷爷奶奶说山东话,父母说普通话,只要父母一贯跟孩子说普通话,爷爷奶奶一贯说山东话,孩子这两种语言都能学会,他可以说方言,也能说普通话,这是毫无问题的。中国不同的方言主要是语音不一样,其实词汇跟语法结构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所以他从爷爷奶奶这边听的山东话,大部分词汇跟普通话是共享的,语法结构也是共享的,孩子做的只不过是语音的转换,所以没有太大问题。
英语就不同了,咱们的学习方式不一样,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人,只会说英语,到家里来帮你带孩子,那我的建议是越早越好。在美国,好多家长想让孩子学中文,中文是外语,家长也很着急,六岁以前让孩子上中文班。我办了一个中文班,我会告诉家长,更有效的方法就是请一个会讲中文的保姆,因为孩子在四五岁以前,他需要大量的语言刺激,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把语言能力培养出来的。比如一个在中国的两三岁小孩,在家里听普通话,三岁能说挺流利的普通话,那时候他已经听了一万个小时的普通话了。你如果让那么小的小孩通过上学的方式去学外语,一个星期两三个小时的课要积攒几十年才能积攒出这么大的量来,并且这几十年是断断续续的,不是一直有人在你耳边说。我觉得在学习外语上,在中国在美国都
是一样的,六岁以前都不用太急。
另外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分析型学习,有人直接给你讲清楚这个语言,这句话怎么排的。比如我们在美国教中文,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爱。教一个动词,两个名词。你教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是这样排的,“爱”在中间,“爸爸妈妈”可以互换。这个就是把语言的结构告诉他,六岁的孩子不管是学认这些字还是说句子,一堂课下来他就会说很多
话了,还会自己变换。这种是有意识的学习,孩子会学得比较快,并且六岁的孩子会比四五岁孩子学得快,因为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注意力好。如果采取这种方式让孩子学英语,我建议到了六岁,甚至七岁,一点都不晚。
有家长孩子三岁、四岁、五岁,来我的中文班要报名,我都鼓励他们等一下。因为五岁的小孩花十小时记住的单词,等他到了七岁,花一个小时就记住了,五岁的小孩根本没有优势。花大量时间让孩子学龄前背很多支离破碎的英文单词,就像让孩子花大量时间背诗词经文。有个爷爷曾经跟我说,前两年很自豪,孙子会背多少唐诗,现在上小学一年级,唐诗都忘了。我问那你怎么办,他说我再让他复习,温故而知新。我就说为什么不把那些时间让孩子做别的事,培养他一种精神,一种风格。这种精神风格是长久的,就像盖一个楼,风格是基础,是架子,孩子有这个架子以后,等过几年去学英语,他注意力很好,很自主,既然妈妈跟我说清楚让我来学英语,我就要去学,他会学得特别快。
陈鲁(Gisela Jia)
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山东。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英语系语言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赴美学习心理学,1998年获得纽约大学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市立大学李曼分校心理学系副教授,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日本语言科学学会会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办纽约少儿华文书园,致力于推广科学的中文语言教育,积累了与各族裔家长密切合作的丰富经验,也在家长如何支持儿童成长方面加宽了国际视野。
陈鲁与同为心理学家的丈夫大卫育有一女——莉莉,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她及时记录下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自己的观察、思考、方法。而且所有的记录保持原汁原味,还原现场,成为非常可贵的教育素材。
由于近20年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背景,很多家长都会向她咨询育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她常常会用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自己育儿日记中的例子,来解释儿童某些行为的缘由及建议家长可采取的策略,中美家长们都很受启发。由此,陈鲁老师将自己多年研究与亲身育儿经验结合,并得到美国多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支持,创作了本书,以期与更多家长分享对孩子未来真正负责的实用的育儿方法。
购买链接:http://t.dangdang.com/20120808_1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