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心树童书
爱心树童书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38
  • 关注人气:2,9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鲁答0~6岁儿童常见问题(三)

(2012-08-09 11:13:37)
标签:

爱心树

陈鲁

a育儿法

胆小

内向

育儿

分类: 专家导读

                            陈鲁答0~6岁儿童常见问题(三)

                   内向的孩子长大会不够自信吗?

 

家长:我的孩子特别内向、胆小,在楼下跟小朋友玩儿,去幼儿园,去亲子班,都比较拘谨。比如他特想买一个玩具,我觉得他不懂事,他就不要了。这个可能跟个性有关,他天生就有点胆小,也可能是因为跟老人长大,老人不太爱说话,他也不太爱表达,我担心他以后会不够自信,没有勇气。

陈鲁:我想到两点,第一点孩子天生的性格确实不同,天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大家都相同的天性,就是我这本书里提到的六个能力,是大家共同有的天性。另外一个天性是个体差异,人跟人不一样。关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心理学做了多年的研究。

大脑里有一个杏仁体,孩子到了世界上,碰到人、事都得作判断,这个杏仁体的功能是产生、处理情绪,如果孩子看到这个人觉得很温暖,很想亲近,这个区域就会做某种活动。如果孩子很害怕恐惧,这个区域又做另外某种活动。有些小孩天生这个区域活动特别激烈,所谓的激烈反映在行为上,孩子一看到新的人、新的事物特别敏感。有一个实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哈佛有一个教授凯根,他做过长期跟踪实验,把不到一岁的婴儿带到实验室,让他们有一种新的体验,比如拿棉花球蘸一点酒精,突然放在孩子鼻子前面,看孩子怎么反应,或者是找一个机器人,用机器人的声音说话,这些东西都是中性的,不见得可怕,也不可爱。结果发现20%的孩子反应超敏感,马上就有生理反应,通过测大脑电波,也能看到马上有生理反应,很紧张。比如四肢在动,有的孩子还紧张得哭起来。另外40% 的小孩很放松,看着这样东西好玩,持续再给他刺激,他还觉得挺好玩的,自始至终没有问题。还有40% 是在中间的。

凯根跟踪研究这些小孩,有些跟踪研究现在还在进行,这些孩子中有些已经二十多岁了。他发现那20% 特别敏感的小孩,到了4 岁在幼儿园里属于胆小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容易紧张。再跟踪到7 岁,有不少孩子不是特别开放,不是特别外向。但是等到15 岁,大多数的孩子都跟正常孩子一样,但是他的天性没有变,这些孩子会告诉你,我考试前特别紧张,我见了人挺紧张的,说话之前也紧张,但是见到我的朋友不紧张。他的天性没有变,但是他一样能取得成就,比如说在学习成绩、社交能力上。他也能跟人交流,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他一直有家里的支持,父母都在身边,他紧张的时候父母不会去压他,会给他理解和支持。父母会告诉他,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不要说话,那你就不说,但是为了让你能适应不同的人,更愿意说话,我在家里多跟你说一说,你说话的时候我好好听。当孩子跟父母一对一交流的时候,孩子感觉能自由地表达,就练习了表达。哪怕他到学校里,老师问一个问题他不说,也没关系,因为他其实有能力。随着年龄渐长,他学到了东西,他自信心渐长,到了15 岁的时候他虽然知道自己紧张,但他能控制自己,就能说了。

家长:那我是应该给他时间,耐心地,慢慢等他一点一点积累,还是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自己,让他胆量更大一点?

陈鲁:这两个不冲突,不要逼他。他不爱讲,不爱说话,就不要让他说了,没事的。你也可以创造机会,在家里多跟他说说话,带着他和另一个小朋友一对一玩儿,谁家的小孩跟他年龄差不多,他们两个挺喜欢在一起玩儿,到哪儿玩儿就带他去,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他会放松,逐渐锻炼这个能力,这两个不冲突。要避免的是强迫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说,你今天不说我就怎么样,那完全就是压力了。

                                                                                                                                  节选自《0-6岁A+育儿法》

 陈鲁答0~6岁儿童常见问题(三)

陈鲁(Gisela Jia

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山东。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英语系语言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赴美学习心理学,1998年获得纽约大学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市立大学李曼分校心理学系副教授,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日本语言科学学会会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办纽约少儿华文书园,致力于推广科学的中文语言教育,积累了与各族裔家长密切合作的丰富经验,也在家长如何支持儿童成长方面加宽了国际视野。

陈鲁与同为心理学家的丈夫大卫育有一女——莉莉,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她及时记录下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自己的观察、思考、方法。而且所有的记录保持原汁原味,还原现场,成为非常可贵的教育素材。

由于近20年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背景,很多家长都会向她咨询育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她常常会用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自己育儿日记中的例子,来解释儿童某些行为的缘由及建议家长可采取的策略,中美家长们都很受启发。由此,陈鲁老师将自己多年研究与亲身育儿经验结合,并得到美国多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支持,创作了本书,以期与更多家长分享对孩子未来真正负责的实用的育儿方法。

 

购买链接:http://t.dangdang.com/20120808_151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