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商报朋友絮语:贾冰
(2023-03-07 08:26:39)《狂飙》完结半个多月了,我不相信还有人不认识这个凶狠又搞笑的黑帮老大。如果说高启强(张颂文
手下们让他节哀,他脱口而出:“讲屁话没有用,让别人也节哀。”
这黑压压的场景,才终于让人回过味来,他本身就不是什么不谙世事的善茬。在谈判桌上和竞争对手议和,他一言不合抄起水壶“我泼死你!”,像个气急败坏的小孩。转过头,却能干脆利落地一脚把人踹到坑里,拿球杆狠抡别人的脑袋。至此,一个在京海横行霸道的黑老大算是彻底立住了形象。除此之外,他更是创造了数不清的经典语录:“走时把那电视给我砸了,什么档次,跟我用的一样”“我小孩子,还猜!”“一定要夹着尾巴回来,吃饭坐小孩那桌!”(明天继续1)
早上好,谢谢您,天天快乐。昨天晚上山东男篮挑战卫冕冠军辽宁,打的难解难分,发挥的好,各有领先,一直打完第二个加时赛才分出胜负,山东男篮主场119;114险胜。央视主持人说:山东观众有福气了,第一次到现场看球就多看了两个五分钟。
郑强视频:我就闹不明白,为什么空姐要招收大学生?中国的飞机上至少六种饮料,那些大老爷们喝了一杯又一杯,就这样还动不动就投诉。为什么到美国只有三种饮料,还没人投诉?美国航空公司都是老丑的老太太,看一眼就够了!
“贾冰”:而最精彩的还属和张颂文的那场对手戏,被烟灰缸砸头后,愣了三秒,立马拿起两个酒瓶子回敬对方。表面上两个人都坐下来继续冷静谈判,可镜头一转,一个疼得抱着脑袋在沙发上打滚,一个眼冒金星赶紧扶着墙站稳。可以说,贾冰塑造的狂飙第一喜剧人,给整部剧压抑紧张的氛围都增添了一丝欢快。杀青那天,贾冰拿到了最后一片剧本,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下线了。他问导演,“我还能活不”,导演说,“活不了了,但是你可以自己选择一种死法”。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京海的黑老大,在最后中枪的那一刻,还执着地往桌子上爬。用贾冰的话来说:“既然我是老大,我要面子,死的时候,我自己不能躺地上,死我也得趴桌子上死。”经此一角,观众才发现,他的实力远远被低估了。徐江的成功,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话:当喜剧演员来演正剧,就是纯纯的降维打击。实际上,这是贾冰第一次正儿八经演电视剧。此前,最多也就是客串一些零星的充满喜剧特色的角色。
《狂飙》开拍之前,他自己也紧张又忐忑,生怕做不好这份差事。
播出期间,他一直在看网友的评论,还时不时进行一些俏皮的互动。大金链子花衬衫,桀骜不驯的气质倒是被狠狠拿捏住了,但是最让贾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都恨不得把“大哥”两个字刻在脸上了,观众还是一片哈哈哈。“我都这么狠了,还笑吗?”
殊不知,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幽默在身上。贾冰,即是如此。(明天继续2)
早上好,谢谢您,周末愉快。这是昨天的回复,因为球赛,换了。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特别喜欢;我总是认为我喜欢的大家一定喜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很可能有人不喜欢,没关系,直接删除,让我过把瘾。文章很长,计划分6天转发完。不但有贾冰拍《狂飙》的台前幕后花絮,还有贾冰的成长轨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明星大腕是怎样百炼成钢凤凰涅槃。希望生活当中多一点贾冰这样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明星,少一点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伪君子。贾冰,加油!
“贾冰”:小时候的贾冰就出了名的调皮捣蛋,明明父母都是优秀的老师,教育起别家孩子来毫不费力,可是教育起自己家孩子,却总是束手无策。于是对着其他学生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妈妈,面对他也只能选择晓之以棒动之以棒的方式,想着用棒头教育出个孝子。这一招还真有用,直到现在,他都很听妈妈的话。比如逢年过节在亲戚家里吃饭喝酒,要是喝了超过一瓶,再想端起酒杯的时候,只要一对上妈妈暗示的眼神,他立马放下酒杯。一边还得要面子地给自己找补:哎呀这胃怎么有点不舒服呢?别看他现在这么孝顺,小的时候却在学校天天惹祸,换着花样丢妈妈的脸。直到有一次,妈妈被气哭了,实在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才好,他一下子慌了,这才下定决心去当兵,想着不闯出个人样不回来。可现实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部队上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让他这个新兵蛋子叫苦不迭,觉得自己不是训练的那块料。直到有一天文工团来慰问新兵,说搞几个节目联欢一下,他觉得机会来了,便自告奋勇地报了名——唱一首《小白杨》。本来信心满满地要一展歌喉,却没想到,在他前面的人准备了同样的曲目,而且人家还是美声出身,有深厚的功底。这可把他难坏了,只能找到领导说回去准备准备,第二天再来。当天晚上,他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用两个小时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小品剧本《招演员》。第二天拉上同伴一起表演,全场炸裂。(明天继续3)
早上好,谢谢您,天天快乐。好朋友周教授:郭沫若的人品为人不屑,但他写的沫若文集却值得一读,因为是记实,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他在日本娶妻生活十数年文中都有详细描记。特别是对建国前的历史如南昌起义等的描述要比现在的真实的多。郭在济南题字较多如趵突泉的李清照馆,大明湖的牌坊,西门桥西刚拆除的文物总店名等。
“贾冰”:从那时候起,他的才华也逐渐显露出来。团长看到了这个一炮而红的小伙子,问他要不要转到文工团来。“文工团训练不?”“不训练。”“那我去。”就这样,贾冰开启了他八年的文工团生涯,也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4个三等功、1个二等功。当他第一次把立功的喜报传回家,父母的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怀疑手里的证书是不是假的:“这章按道理外边花几块钱也能抠一个……”直到到了部队看见儿子,才终于相信,这是真的。退伍后,他被浙江曲艺杂技总团的团长相中,成了团里的一员,用一年半的时间创新剧本提升自己,“像驴一样的干”,终于小有名气,坐稳了总团副总团长的位置。然而他对舞台的热爱,让他注定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同一个位置。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辞去副团长职务的他,在35岁那年毅然决然地奔向了自己的喜剧之路。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是妻子的支持给了他最大的动力。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两人早在文工团时就已经相识,贾冰的妻子虽然只比他小2岁,但是由于一个年轻漂亮,一个长得有点着急,常常被人调侃像两代人。因为夫妻两个都比较低调,所以网络上很少会出现他们之间的信息,但是却能从偶尔晒出的照片里看出细水长流的幸福。有了妻子的肯定,贾冰终于敢甩开臂膀闷头干。(明天继续4)
早上好,谢谢您,天天快乐。有些事改变反而不利,央视买断转播权,其他电视台不能转播。结果昨天晚上山东男篮83:119败给首钢,连胜止步。对面老哥说“不让我看就输球!”哈哈哈!在公交车站等车,马路上被去神经病医院的车堵了,旁边的智叟:“第一现在神经病多了。第二现在的神经病都有车了。第三神经病医院的医生不够用了。”
“贾冰”:自那以后,《笑傲江湖》《笑声传奇》《欢乐喜剧人》,一部接一部的喜剧综艺,也帮他逐渐打开了知名度。连郭德纲都表示了高度称赞:“喜剧舞台上属于贾冰的时代到了。”同年,他带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站上了春晚的舞台,和蔡明、潘长江一起搭档完成了作品《学车》。当天晚上,在后台备场时,他只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一点都不紧张”。别人找他合影,他还想着怎么凹造型。可是真到了该上场的时候,听到主持人报幕念出了他的名字,那一刹那,他只觉得全身像过电一样,一下子动不了了。想到家人、战友、全国过亿的观众、老首长都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他,他甚至紧张得嗓子都哑了。只能趁着躲在屏风后的间隙猛灌几口水,靠着嘴里酸涩的味道,拼命压下自己的紧张。从那时候起,观众似乎总能在春晚上看到他。喜剧演员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笑果,而为了这几分钟的效果,他们每一句话都需要细细打磨。贾冰说,开头三句话、12秒就必须要有一个包袱出来,必须一上来先让观众笑一笑。有时候,这三句话一个下午都不一定打磨得出来,想好了,就去找团队里的每个人试验。不好笑?那再来。有点好笑,但还不是最好?也不行。都笑了?那这回行了!在徐江之前,贾冰最为人所知的一个角色,大概就是在《囧妈》里处处坏徐峥好事的列车员。徐峥在开拍之前来找贾冰,贾冰二话不说就答应出演,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当个电影演员。(明天续完5)
明天有活动,提前发帖:早上好,谢谢您,天天快乐,向雷锋同志学习。喜欢这句话:最好的关系,都是相互的。感恩不求回报的关系,孝顺父母;相信互帮互助的关系,亲近朋友;珍惜知你懂你的关系,温暖知己;善待相伴到老的关系,守护爱人。正视吃喝玩乐的关系,远离有事找你的关系。看透关系,看淡烦恼,别把不值得的关系,放在心上。余生不长,愿我们都能在喧闹世界中保持清醒,在复杂关系中收获真心。谢谢原创者。
“贾冰”:没看过剧本,开拍时间没确定,角色没定都不是问题,他想为自己争取一个机会。殊不知,那是徐峥特意的邀请:“贾冰是一个创作型的演员,他的作品有一个剧作架构在里面,这样的演员,我觉得我们要把他往电影队伍里面拉。”不出意外,贾冰承包了电影里很多笑点,尤其是那个出圈的动图,到现在还让人记忆犹新。他热爱创作喜剧,却又不满足于停留在让观众哈哈一笑的浅显表面,更希望过后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些什么。“喜剧你得有核,你得把核装进人心里去,你得打出共鸣来。”所以他的作品贯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列车员、网约车司机、驾校教练、保安、小店老板、外卖小哥……每一个都是小人物,每一个又都是我们普通人。相比之下,徐江可能算是其中那个“最不普通”的人了。一开始他到了剧组,知道自己要演个黑老大,其实内心是拒绝的,跟导演说自己想要演个好人,因为“我觉得自己挺正派的”。架不住导演的再三劝说,最终还是走上了愣头愣脑又凶神恶煞的道路。而荧幕之外,他还是那个喜欢俩手揣兜、晃悠在沈阳夜市街头、砸吧着嘴吃小摊的小演员。因为他深信,闭门造车永远是昙花一现,深入生活才是作品灵魂的来源。(vikan薇刊)(全文完6谢谢原创者)
早上好,谢谢您,天天快乐。“贾冰”转发完了,题目是我加的。因为喜欢。所以转发;因为转发,所以更喜欢。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没有认认真真的态度,没有踏踏实实的作风是做不到的。现在网络四通八达,很多人都自己看了,没有几个人看宋歌转发的帖子。别说,真有一个人等着盼着“下篇呢?后来呢?”就好像人家看不到这篇文章一样。其实这是老朋友在无私无时无刻的支持。非常感谢,谢谢每一个支持关注我的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