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诗评:诗歌的生命与诗艺的发现

(2023-12-04 19:43:59)
分类: 诗人论

二、诗评:诗歌的生命与诗艺的发现

作为一名学者型诗人,苗雨时旺盛的创作精力更多地体现在对诗歌评论的研究和诗学体系的建构上。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诗性思维和对诗歌本身的热爱与执着。故而,历经半个世纪的笔耕不辍和与时俱进的新思考,苗雨时不仅见证了全国诗歌创作事业的起起落落,也亲历了河北当代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在他的诸多论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北诗人的群像。这幅群像一部分是由张学梦等新时期涌现的青年诗人组成,另一部分则是由已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何理等中年诗人构成。对于他们的诗作,苗雨时几乎都写过评论,而且在特殊语境下甚至还夸大了这些诗人的意义。一方面,是因为青年诗人的创新精神能够让他激动、欣喜;另一方面,则是中年诗人的艺术觉醒太需要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全国的诗歌事业才能持续辉煌。这种判断和理解,既是苗雨时秉持的生命诗学的观念使然,也是其对当代诗歌的精准把脉和诗艺发现。

仅以苗雨时近年来的诗评佳作来说,他对诗人和诗作的把脉,尤其擅长从诗歌的创作境界、意象营构、风格特色等方面予以诗化的解读。而且,在语言风格上往往通过散文化的笔法和排山倒海般的语势,对诗歌的生命诗意予以二次创作式的阐释还原,并在此基础上,对诗人的气质、诗歌的艺术特色、文本价值等进行深度解读。比如,他评论诗集《天高水长》,不仅重点指出诗人是在用浓重笔墨,为读者精心勾勒出一个境界开阔,激情涌动,从古到今,从大地到天空,从外在世界到内心底里,往返冲折,开合有致”[5] 的诗意空间,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崇尚生命,喜欢阔大和深邃又擅于发现诗艺的诗评家。苗雨时诗评超拔的语言汪洋恣肆,诗人的激情如在目前。诉诸笔端的意象、话语、韵调、风致、语言的张力与唯美、价值的阐释与延伸等诗意观照,皆在生命与诗的相得益彰中跃然纸上。个人涌动于字里行间的诗思与诗情,以及他作为诗评家的敏感、细腻、格局、胸襟与气度,也由此可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任何一个诗意空间的营造,都离不开诗歌的意象及其由意象系统构成的意境。苗雨时认为,意象就是一种心象,是创作主体诗化了的感觉。用意象派大师庞德的话说,意象是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它暗示着诗人的内心图景,具有具体坚实的质感。在诗歌创作中,它既不是单纯的外在描摹,也不是直抒胸臆的感情喷发,而是因情造景、寓意于象的单体形象[1]P21)一个个单体形象通过排列组合,就构成了蕴蓄丰厚的意象系统,从而共同为诗人的主观之情而造境。故而,诗主情,尤贵真情。真情是成就一首诗的先决条件。但有真情也未必是真诗。它需要审美的浓缩与升华[6] 诗人向天笑的组诗《父亲,抓心的痛》,在苗雨时看来, 虽是在日常伦理中描写父子情深,却是经过了艺术审美浓缩与升华的优秀之作。作者通过围城山、老下陵、还地桥、云朵、飞鸟、荒草、月亮、山岗、老房子、柴草、灰尘等一系列意象组成的意境,再现了父亲去世前后儿子的纷繁思绪和绵长思念。诗语表达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中大量与父亲有关的日常意象的运用,可谓写尽了诗人面对父亲离世那种抓心的痛,令读者深切体验到了何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及无处诗境不寄情的审美特质。

对于心象之美及其审美特质的发掘和阐释,正是诗评家最钟情的赏鉴和最擅长的艺术发现。正如有学者所言:树的行走、雅江的情欲、云的奔跑,倒映出人性中的悲悯、不羁、迟暮、怅惘……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沉思者的形象。”[7] 可见,诗评家纵有万种激情,也不得不借助诗中意象和意境来寓情于景。这是因为,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得”[8]P63)。当诗人进入这个传达过程时,就会自然进入表现与再现、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思想、体验与理解等文艺理论的常规难题。同时,这也是任何一个诗评家都无法规避的问题,苗雨时亦不例外。只是,由于他惯用生命诗学的批评原则,所以很多解释学的难题对他来说迎刃而解。且看他早年发表的《青山俯首 历史侧目—— 评〈诗上庄〉诗丛三部诗集》《日常人生中的灵魂在场—— 评徐芳诗集〈日历诗〉》《一个青年诗人的精神漫游—— 读夏宏的诗》《危难中站起挺拔的生命——评张学梦的诗》《一个青年哲人的生命歌吟—— 评〈云江诗选〉》《一枝女性生命的常春藤——序王咏梅诗集〈常春藤的私语〉》《一株素朴而挺拔的生命之树—— 评顾国强诗集〈不屈的绿色〉》等一系列或长或短的诗评,单从这些生气贯注的散文诗般的题目,即可窥见其破解之径。同时,历史、日常、灵魂、精神、挺拔、生命、歌吟、哲人、常春藤等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和题眼,作为苗雨时撰写诗评的一把钥匙,一定意义上,也早已成为他从事诗歌品评工作的情感倾向及其生命诗学的专属标签。

实际上,也正是这些熔铸理性与感性的关键词,构筑了苗雨时生命诗学的勃勃生机及其作为诗评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发现。对诗评家而言,所谓艺术发现,就是把人的生活中本有的真、善、美找出来,发掘出来[1]P40)情思、意象、语言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因此,在苗雨时看来,意象的捕捉,情感的悸动,理念的凝结,佳句的浮现等,都是诗艺的发现。这种理念在《赏析郁葱的短诗〈后三十年〉》一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后三十年》,苗雨时从传记批评和文本细读的角度创设了理解该诗的审美情境。他通过对诗歌史的对照和敬畏诗歌的原则,指出了郁葱从最初的灵动、浪漫,到后来的人与世界的终极关怀的哲思,一步步走向成熟与圆融的蜕变,倡导读者面对这首短诗,要卸却一切的堕性和负累,干净轻松地深入文本, 在词语的构成中感受和体悟,或许可能发现一片新大陆。同时,他自己更是带着深深的理解和欣赏,创造性地将疼一个人 / 好好疼她 / 写一首诗 / 最好让人能够背诵 / 用蹒跚的脚步,走尽可能多的路 / 拿一支铅笔,削出铅来 / 写几个最简单的字 / 然后用橡皮 / 轻轻把它们擦掉这样一首第一眼看上去标准的非诗说成了好诗。他甚至认为这种不像诗的诗中,也许孕育了某种新的艺术方式和美学境界。因为在苗雨时看来,这种心灵的搏动,跳动着诗人的生命节律。而且看似日常语言的诗歌话语,非但没有某些口语诗的烦琐和啰唆,而且还经历了心灵熔炉的冶炼,似带着生命的体温和呼吸,称得上是言近旨远,蕴藉深厚。其点铁成金的艺术解读,更是生动鲜活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诗歌解剖案例和一段发现美的艺术之旅。

从元批评的角度来看,他对具体与抽象的转换和诠释,以及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出的诗人与诗评家两种人生体悟的交汇与共融,再次体现出苗雨时独特的品评个性和艺术发现。一般而言,诗之所以被读出诗的味道,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诗歌本身的形式,二是诗语营造的诗境,三是通过诗境唤起的读者心境。倘若一首诗完全不具备以上特质,那么它将很难有存在的价值和流传的可能。然而,苗雨时依循从咏物到咏志,近而通达诗人心性,尔后归于平淡,并最终回到返璞归真的纯净本然之态,辅之以人生视角,行走于历史与文化长河中的批评之路,完成了一篇又一篇诗评佳作。他才华卓著却不张扬,可谓真正继承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和生命诗学捍卫者的赤子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