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超的现代诗人论之一

(2023-07-01 20:03:59)
分类: 诗人论

陈超的诗人论之一

 

陈超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先锋诗同时鹊的诗歌理论家。置身当时的先锋诗潮,予以跟踪和理论建构。并把目光前移,放大了先锋诗的界定。从先锋诗向前推,新生代、朦胧诗、白洋淀诗派,一直到60年代的“×小组”和“太阳纵队”。他的先锋诗人论就是在这个历史链条中选取几位标志、代表性的诗人进行研究。所谓“先锋诗历时线索中的‘范型’”。试图在论述时以个案带的脉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起点和某种参照。

对先锋诗人的研究,主要探究其创作道路、文本构成的特征、在流派诗群中意义、诗艺传承系,及持续处理的重要诗歌母题,并论述诗人的精神及审美创造力形态,评价其写作技艺对诗歌界的影响,并与诗人开展批评或磋商的“潜对话”。

为此,陈超准备和增补了大量资料。除了流行的有限资料外,他阅读和积累了很多民资料和诗人访谈录等他写作诗人论采取的方法是:理论论述,文本细读,审美感兴的描述,与一手史评价包括有助于了解诗人创作的个人生平,个人性情、“掌故”相结合。在保持专业深度前提下追求行的清畅可读和一定的趣味性。

他的先锋诗人论在其它的论文集中也个别出现过,但较为集中地展示,却是在《中国先锋诗歌论》这一部著作的“下编”。共用了八个章节论述了“×小组”和“太阳纵队”三位前驱诗人转换时期的食指朦胧诗人代表北岛作为先锋诗特例海子,知识分子写作的西川民间写作的女性意识写作翟永明和十新生代诗人。

一、“×小组”和“太阳纵队”;三位前驱诗人—郭世英张鹤、张郎郎诗歌论》

对这些诗人的论述,陈超运用了以“史”“论”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此处,以“×小组”将郭世英为例。几乎使用了传记批评方式。郭世英。19412出生于重庆是郭沫于立群夫妇的次子。中学就读于北京101中学。与级不同班的两个同学张孙经武交好。他们钟文学,喜好独立思考。高中学业后,分别考入不同高校,但往来密切。他们阅读了量西方古典和现代作品,也了不少哲学、社科人文读物19632月,他们三人再加上叶蓉青北京第二医学院学四人组成了一个青年文学社“×小组”。同时创办了一份民间手抄本刊X》。在上面发表他的诗歌小说剧本哲学思想札记等。他们都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精神能力,也有对现代艺术所探的文学修辞的倾和领会。他们追求的是人的主体性、人、自由、价统、尊严和权利。19635,“×小组”被当作“反革命”件予查处。他们三人被拘捕。那两个学被判劳改教养,郭世下放到某农场劳动改造一年转入北京农业大学读。“文革”开始后,他因“×小组”事件,被多次批判、非法审讯。因不堪虑待和侮辱,1968422日凌晨6时,从四坠楼身亡”。年仅26岁。这种人生的遭和命运,不能不在他诗歌中留下浓重的投影。陈超着重分析他的诗作《一个星期三天一天,两天,三天》。这首诗,表达了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人与时压的社会历史语境的对抗,以及由此而来的分裂、痛楚、绝和荒诞的生命体验。诗的开头:

 

一星期过完

7天?7天?

3天?3天?

7天等于3

 

一星期7天,是物理时间。而3是人被限制由时所感受到的生命价值的被减缩和统一类聚化。困为,在那个年代,人们统一着装,统一行动,统一思想统一改造,人成了没有活力的“木头”,成了机械的一个“零件”。一切都如条件反射,一切都千篇一律。而诗人的希望是:“林荫道//一棵棵/风中摇摆//一个个/嘴嘴边的微笑/两道光”……这在当时是无望的,不可能的。因为一星期星期永远是7天等于3天”。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系谱学”的方式考察了不同历史语境中规训与惩罚的演变,他发现了内在化的泛化的微观的“自我规训”—“个人变成了针对自己的自觉自愿的监视者”。不用惩罚,这种从“被规训”到“自我规训”,却是更怕的蒙晓主义

郭世英诗歌艺术特征:

其一,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即将自我当成诗人的准客体予以观照,使文本呈现多重观点量下的灵魂深处的内在纠结。

其二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未来义的混成与融会。即以客物隐喻内心情感,以单个意象的组合架设审美空间以跳动式的短促的诗行表达个人心理迅疾的节奏。

其三,在声音模式上,注重诗歌话语的声音价值和效果。声音是意义重要成分,而意义也是声音的重要成分。理解一首诗首先要“听见它”。

郭世离开人世已几十年了。他的生命永远格在26岁。然而,在中国当代先锋诗的上,他却为我们掀开了第一页。他独行的岸,他的睿智深情的潇洒,作为精神和艺术的肖像,将永在人们的心中,而“×”之光,依然召唤和辉映着后来的先锋诗人们。

二、《冰雪之路上巨大独轮车——食指诗歌论》

(原名郭路生),他的人生经历,坎坷波折,颠踬顿踣,并有疾病绕身。我第一次见到食指,是上世纪初他来廊坊参加《诗刊》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的大型公益活动活动中,从参与了颁奖,并在廊场师范学院学生诗歌朗诵会朗诵了自己的诗。他给人印象是谦质朴、温,他朗诵的声音也是发内心的沉着、缓、阔。

陈超对食指诗歌的评论。我这里只择取三点:

第一点,食指早期诗歌产生于“文”期间但为什么可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如《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陈超这样做了解释和说明——

这些诗带有“双声话语”的性质。即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对“未来”的急切渴望又表达了对现实困境或挫败感的优体验。两个声部在此得到平行的游走。两者都是泛化或虚化。前者以其进步色彩,可以通用,后者忧伤没有事实实。因此,可被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允许,而且其流传也多在各知青点之间,或手抄,或背诵。           这些诗得以普遍传播还与它们以较为清钝的艺术语言,及本土化的结构形式有关。食指的那些诗,从基本语象乃至局部个人情调上,都暗接了1930年代现代诗传统,于清新逸中含有刚劲儿。在结构和声音模式上,采用了“新格律”诗体。这些方面也使他在一片号诗震天响中,使人感到陌生和亲切。就像”结束后,邓丽君的歌在大陆风行一样。

第二点,陈对食指诗歌创作三个阶段的论述。他先引用诗人本身的说法,表示赞同。特别极为会心地征引了唐晓渡指出的食指的创作轨迹和意义:“他在一个似乎不可能有诗年代开始写诗;他运用严谨的传统形式写具有现代灵魂的诗;他以精神崩溃的方式猛烈扩展了他诗歌创作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宣告了一个诗歌时代的结束,同时示了另一个时代的开启;最后,他在一种常人看来已不可能写作的状态下依然倾心诗,他1983年以来断断续续写下的那些诗像凌空勒出的一道虚线显示了生命和诗不可泯灭的踪迹。”这种概括,的确是极为精审、准确而意味深长。它不仅道破了食指诗歌的现代性的基质,他的过渡、桥梁性的程碑意义,也以诗歌写作当生命性绵延的执确立了诗人不的精神塑像。

第三点,食指诗歌的艺术传承和资源。他的诗,在具体艺术形式和话语构成,并没有多少开创之处。但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文化历史语境下,以他的真诚、真纯主动承继五新诗特别是新格律派和现代诗派的美学流脉,如艺术感觉的新鲜敏锐,重视具有质感和温度意象营构,运用隐喻和象征的话语修辞,并把这些引入中国古代诗的意境或境界的创造。而在体式是五和当代新格律体移和再造,诗行相对整齐节与节匀称,强调韵律和谐和语悦耳。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心灵体验合无间。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这种诗歌的艺术,只是属于食指从始至终具有唯一性。也是任何人都无法仿的,一模仿就变味儿了。

我们看到,食指正驾着那辆“巨大的独轮车”,从冰雪之路上颠簸着走来,推向春天坦途……

三、《让诗与真互赠沉重的尊严——北岛诗歌论》

北岛是上世纪7.80年代交历史转折时代涌现的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甚或领军人物。他的诗歌理念和创作为这一诗潮确立了历史坐标方位和走向。当年他的诗和朦胧潮,引发了一场沸沸扬的论,几经周折影响逐渐扩大最终得到历史的肯定。1980年代末,北岛出国,到过几个国家。仍坚持诗歌写作,有诗集出版。并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定居于香港。

陈超对北岛的诗歌的评论,是全面的、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衡估和评价。他弃了那些贬抑之论和不确切的众说纷纭补足了被人们忽略重要因素,还原了一个真正真实的北岛。

他认为北禹不是一个对抗性的诗人 而是一个诗人一个纯粹的诗人。他创办《今天》这个刊物,宗旨也是“恢复”汉语的人文情态和诗歌语言。他创作,是诗与真归双向开和互赠尊严,尽管这种“尊严”十分“沉重”。“其诗歌话语修辞形式属于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现实主义系谱;其诗歌意蕴,则始终绕着人存在,人的自由,人的现实、历史和文化境遇,人的宿命,人对有限生命的超越以及诗人与语言艺术的复杂关系等方面展开。他诗中持续表现出的孤独、焦,悲痛,他怀疑和批判都是对人的尊严关注与呵护。北鸟自己也说:“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陈超评论“在我看来,北岛期诗作与他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比,在题材和心境上有所变化,但从艺术趣上看,并没有明显的“断裂”,而是同一向度的持续纵深进。在意象构成上,他后来更突出了曲折神秘、意识和大跨度(有时是骤然转向)的暗示性(‘深度意象’),诗歌的理线索还是连贯的。在语态上更类乎自言自语和对诗本身说’,而非对众人说’和对形而上(或逻格斯)说

20165月,坊师范学和首都师觉大学在坊联举办了“北岛诗歌创作研讨会”。40多位专家、教授、诗人参会。北岛也从香港回到北京,并到廊坊出席了研讨会的开幕式。晚上,在学生们“北岛诗歌朗诵会”上,还登台朗诵了一首自己的新作。这次研讨会,对岛诗歌的整体梳理、系统评价,与陈超的论述有很多合之处,特举数例,以为印

苗雨时教授(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认为北岛是主流意识反转时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是新的历史时期现代性诗歌建构的第一位诗人。对个人主体性的关注,是他诗歌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主体性于历史省思中在诗歌中的确立和生命体验对现代话语修辞的召唤,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人。

刘波教授(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指出北岛经过了激昂的“回答”时代之后,北岛选择了一条苦吟之路,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诗艺本身,可谓是从灵魂写作回到了技术写作。

孙晓娅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认为北岛在海外近20余年的创作可以纳入“流散写作”的范畴。与大多数流散作家一样,北岛与异域文化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本土的经验和记忆占据着诗人的灵魂,他的诗歌中充满着浓重的忧伤和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在“怀乡”、“孤独的言说”,对命运漂泊与时间动荡的感悟中,其诗歌呈现出“漂移”的美学特质。

吴思敬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是一次高水平的研讨会,大家围绕北岛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他的深层的灵魂的诘问,他的独特智性人格的魅力,他的现代诗歌美学,以及当代诗歌史的定位与价值,展开了较为广泛、充分的研讨,这是此次会议的重要收获。

我们没有展开陈超对岛诗歌的论述,只撮取了要点但研讨会纪论文章,该有文本性,从产生文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