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的现代解诗学和实践
(2023-06-30 21:30:01)| 分类: 诗人论 |
陈超的现代解诗学和实践
陈超作为一位诗歌理论家、批评家、诗人和大学文学教授,在从事诗学研究、诗歌评论、自己写诗与教授诗歌的同时,还进行了一项和这些身份都有密切关系的工作:中外现代诗歌的鉴赏和导读。这是一个艰巨而又繁难的事项。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广阔的阅读视域,学识涵养的深厚,资料累积的丰实,还需具备遴选作品的独特尺度和甄别的准确目光,以及艺术感觉与审美判断的敏识、并有对诗歌外部与内部、整体与词语综合精审的把控能力。为此,陈超所花的功夫最大,付出心血也最多,但成就斐然,
何为“探索诗”?任何一个优秀诗人的创作都是探索。不过,从中国五四以来新诗的流变来说,主要是指那些被主流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歌所漠视、被另眼待的异质性写作的诗歌,从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到九叶诗派。文学史也承认它们,但从来不处于主流地位。而且,时断时续。建国后,更是长期被悬置,直到历史发生转折朦胧诗崛起,才接续上先前那些现代性诗歌的流脉,并引发了此后一波又一波诗歌新潮的涌动与激扬…
关于“探索诗”的具体界定,陈超在《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的“自序”中,
这些探索诗,由于其现代意识在社会动荡中所负载的生存体验的困顿、尴尬、纠结、裂变且不断反思中含纳的迷惘、惆怅、荒诞、悖谬的诗意蕴涵和诗歌技艺、话语修辞因背离传统而造成的歧变、新异、杂混、兼容、开放,而让具有传统阅读“期待视野”的人们极为不相适应。这就产生了“懂与不懂”的争论。从“不懂”到“懂”,得有个过程,但这一过程不是自然发生,得有人打破这个壁垒。鉴赏、导读就是这样一种打通的工作。它打开诗人与读者的心灵通道,往返注息,不仅有利于普及现代诗,也可以造就出喜爱现代诗的“范式读者”。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关于现代解诗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有前辈学人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尝试。朱自清是现代解诗学的首倡者。他的解诗理念和方式,不仅承继中国古典“品”诗的传统,
陈超的现代解诗学就是在这些已有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他认为,现代诗歌学,解诗者首先应有自己的现代诗学立场、观念和方法。对他来说,现代诗就是生命本体与语言本体在“思”中的融会,是生命与生存临界点上的语言困境的突围。如此,解诗者需有与诗人同等或高于诗人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进入诗歌文本,深潜文体,然后有效地超越文本,升华文本,再造文本。其实,鉴赏、导读,也是一种诗歌评论。批评家必须有个人的独立的主体性,他不是诗人的附庸,或只会对诗歌作品就事论事的炒冷饭。他是创造者,也是引导者。所谓解析或评论,在陈超看来,其本质是一种“探险”和“对话”——灵魂的探险,心灵的对话。最终达成灵魂的契合、心灵的共振。诗歌批评的对话,除与文本对话之外,还有与诗人对话,与读者对话,甚或自己与自己对话。与诗人对话,可了解诗人的人生阅历和创作谈之类;与读者对话,尊重读者,在平等沟通中为他们预留创造的空间。与自己的对话,不仅有解读意向的自我盘诘,又有进入文本与自我生命体验的联系和叩问。至于解诗的方式、方法,陈超承继“品”诗的传统,也多方吸纳西方的各种批评样式。如英美的“新批评”。但两者融会起来,并在他的“历史一一修辞学的综合批评”的原理的引导下,坚持文本细读和审美感悟相一致的总的操作规约。
陈超在《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自序”中这样说:“我想告诉普通的对现代诗一往情深的读者,这些诗人在‘探索’什么,是怎样‘探索’的,‘探索’的意义体现在哪里,每句诗、每个核心意象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些目标的设置,……也使我在决定入选诗作时侧重一首诗在某一点上‘探索’的成功之处加以辑录解读,或是总体情绪和思维意向上的‘探索’,或是纯粹的艺术结构上的‘探索’。”
在具体实践中,他是这样主张和处理的:力求艺术性和学术性并重,个性与历史性并重,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插进现代诗歌理论的介绍、中外诗史知识的融入,并尽量使材料翔实些、准确些(如一些诗人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在该流派诗群中的意义、他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及他发表的实质性的诗歌观点等)。另外,为了增强该书的科学性,对学术界多数人赞同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文中也有所反映。
《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共分六大诗人群:象征派诗群、现代派诗群、九叶派诗群、朦胧诗诗群、西部诗诗群、新生代诗群。诗人众多,诗作数百。要想一一示例,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我们知道,陈超的赏析每一篇都能抓住诗的特点,不论是诗的意涵,还是话语修辞,以及结构织体、艺术风格,都能体察精微,剖析鞭辟入里,并在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的统一中对诗作给予整体的把握,而且篇篇精采。他以诗人的情怀写诗歌鉴赏文字,笔墨间带着诗的意味和色彩。这里,只举一个诗歌最难懂但又是第一个把解诗搬入课堂的人。他就是废名。原名冯文炳,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我们看他的《小诗三首》陈超是怎么解读的:
小诗三首
废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小
花儿长得我心爱了。
我欣然有寄伊之情。
我哀于这不可寄。
难道是我的坟么?
寄之琳
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
想写一首诗,
犹如日,犹如月,
犹如午阴,
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我的诗情没有两个叶子。
废名的诗沉寂、古朴、神秘、晦涩。他既珍视直觉,又执迷于玄思,这就使他的诗牺牲了更多读者。但评价-一个人的诗歌,一定不是以读者的众寡为尺度的。诗就是独立自足的生命形式,它的能否存活,存活的价值大小,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素质。这里,我们对废名的三首小诗进行解读,相信它们是不难为读者接受的。
《街头》:“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乃有邮筒寂寞。邮筒PO,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这首诗通篇写的生存的实质。人活在广大的熙攘的世界上,但缺乏沟通,缺乏理解。心与心交臂而过,互不相干。仿佛是在荒漠中一般!你看,汽车从邮筒前驶过,邮筒无动于衷,邮筒的代号缩写字母PO,记不起汽车的代号了,只能用一个表示疑问的X这共性的未知数来强加于汽车。被误记了的汽车更为寂寞,它本来的代号(“阿拉伯数字”)被漠视,被误读,于是也陷入了深深的寂寞。但它并不曾想到,邮筒也为它轻曼地驶过而寂寞着!这里的无生命的汽车、邮筒,让我们想起了有生命的人。但有生命而缺乏交流,缺乏被感知,缺乏亲切的问讯,这与无生命的东西又有何异!﹖是的,“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邮筒、汽车、大衡并不怕寂寞,但是人如果也和它们一样木然生存在这世界上,该是多么可怕的寂寞
《小园》:“我靠我的小园一角栽了一株花,花儿长得我心爱了。我欣然有寄伊之情,我哀于这不可寄,我连我这花的名儿都不可说难道是我的坟么?”这首诗写了诗人爱的彷徨、爱的无望、爱的深沉。花儿是要精心培育的,从撤下种子,拱出芽苞,绽开蓓蕾,这其间得经过多少时光!这是诗人写他爱情的专一、赤诚、纯洁。当他的心像花儿一样长得丰润美丽了,他要向姑娘表明这一份爱心,但他又在彷徨,花儿怎么寄呢?“我”的一腔挚情怎能向她达达出来?这种心情是一个深爱着的人常常有的,“我连我这花的名儿都不可说”,是啊,在爱情面前,语言是多么无能啊!它能表达你的心情于万一就不错了!诗人由深沉的爱而感伤,可能是无法表达清楚那一颗花朵般的心吧?可能是怕表达出来被拒绝吧?在这种两难的困境里,他猛然想到,这花儿“难道是我的坟么?”“我”的情爱难道将被涸死在这两难的困境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的“我”未必是诗人自己,这代表着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
《寄之琳》:“我说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乃窥见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我想写--首诗,犹如日,犹如月,犹如午阴,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我的诗情没有两个叶子。”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卞之琳的。这两位诗人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废名还写过对卞之琳《十年诗草》的评赏,二人在精神深处是相通的。诗人要给卞之琳写信,但又没有说写什么,而是写出五个意象,让读者自己去补充要写的内容。这内容可能是友好的问讯,可能是倾诉衷肠,可能是切磋诗艺,可能是交流对人生的新理解……你可以随便去想,只要记住这一切都是倾吐不尽的,如疏疏的树影般美好,`如明亮的太阳、皎洁的月亮般抚慰,如午阴般清爽.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般纷繁……就可以了。这些内容如果写到诗里,一定会使人乏味的,但用虚指的手法,一切都不确定,就显得格外有情趣了,这样的友谊真正是诗的啊!最后一句较为费解,诗人自注是这样的:“最后一句,‘我的诗情没有两个叶子’,是因为我用了‘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句话,怕人家说我的思想里有许多叶子的意恩,其实天下事哪里有数目可数呢?”(《谈新诗》)。这句话是说诗人情恩无尽,纷至沓来,不可胜数,寄给朋友的信怎能容得下?于是,他不写信而“想写--首诗”了。
废名的诗简隽凝炼,往往在几句话中包含着更多的内容。这是高层次的“晦涩”,是诗人有意制造的迷宫。而那把打开迷宫之门的钥匙,诗人让我们自己去配制---型号自便!所以,读他的诗往往更自由更充满发现的愉快。
陈超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后来增补为《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卷)》,共遴选诗人131位,鉴赏诗作423首。《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上下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