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陈超《少年之忆:水仙镜像》
(2023-06-03 17:03:20)分类: 赏析 |
少年之忆:水仙镜像
陈 超
一个男孩的累,沿初放的水仙升起
一直到达他光洁的额头。
往世的水,仅有的石子
在贫血中深人了冬天。
倒影中的危险是崭新的。
童年放学后的空教室
碎紫花的球鞋带……啊一
当“爱情”从一片橡皮下消失!
空旷的操场上我等什么?
传错的纸条又该怪谁?
我茫然、走上前……放弃
啊多么美丽的无告和无知!
花盆里的水使枯菱变得漫长。
暮色中纸船更压低了身子。
大耳朵的红小兵女排长
她来啦!盯着我贪长的颈子
往世之水
至清无鱼
赏析《少年之忆;水仙镜像》
水仙花,是中外文学/诗歌的原型意象。中国称“凌波仙子”(出自曹植《洛神赋》)。古希腊也有水仙的神话故事,是说有一个美少年,临水自鉴,爱上了自己的影子,最终郁郁而死。这个美少年就是纳蕤思,后来成了水仙的代称。法国诗人纪德写过《纳蕤思解说—象征论》,提出了人与世界的镜像关系。陈超的《少年之忆:山仙镜像》,显然与这个原型母题有一定渊源。因为,诗人,特别是青年诗人,每个人都是一株水仙。他照面世界,检观人生,省思生命,以此,在心灵的审美镜像中确证自我的存在: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首诗,就是以“水仙镜像”映现诗人的少年时代。诗的一开始,他就把自己融进一株水仙:“一个男孩的累,沿初放的水仙升起/一直到达他光洁的额头”。男孩成了水仙,水仙也成了男孩。而水仙的生长境况则是: “往世的水,仅有的石子/ 在贫血中深入了冬天”。水仙花一般培养在水和石子中, 并且冬季开花。“往世的水”,是时间的记忆,“贫血”,是营养不良。这正是诗人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
接着,诗人展开镜像:“倒影中的危险是崭新的。”那“倒影”为什么有“危险”呢?因为少年时代,内心躁动不宁。依赖与独立,苦恼与成长,爱的萌动与不可控。这些心绪的纠结与飘浮,都可能让孩子们做出出格的事。但对他们的生命来说,却是“崭新”的,未曾有过的。果不其然,他来到“放学后的教室”,见地上那条女孩儿“碎紫花的球鞋儿……” 他本来是喜欢她,但不经意,这最初的爱慕却被一块“橡皮”擦去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传错了纸条。那时候,上小学或初中的男孩和女孩儿他们表达,彼此的爱意,往往是借橡皮或传纸条。本来约的是这个女接儿,却被同学把纸条错传给了另一个女孩儿。这样,
当时,他想到:我这株水仙由于爱的滋润,即便要“枯萎”也变得“漫长”,但爱的幻灭,也使“暮色中纸船更压低了身子”。然而,没想到,那个“大耳朵的红小兵女排长”,“她来了!”是来约会?还是来批评我?但她什么也没说, 只是眼睛紧“盯着我贪长的颈子”。这种目光传神,无论如何,即使不是“爱情”,也有同学之间的情谊。于是,诗人心思悸动,颖悟到: “往世之水/至清无鱼”,对“女排长”的情意采取了包容的回应。“水至清则无鱼”,这是谚语的前一句,其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前一句好理解,这后一句是说一个人对别人过于挑剔,这个人就不会有朋友,反过来,只要你看着别人好,他也就是好。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襟怀,难能可贵?
这首诗的艺术生成,并不复杂,它就是以”水仙镜像”反映“少年之忆”。并且属于艺术原型的再造和增殖。诗中,以水仙拟喻少年,水仙的镜像就是少年的生命镜像。但在它们相互融合与转换中,由于话语的简洁和跳跃性较大,初读有点“朦胧”,不大好懂。特别是最后的谚语的引用,只说一半,另一半不说,如果读者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读起来就有点感到突兀和难度。这也许就是陈起要求现代诗的阅读需要有具备一定的学识素养的“模范读者”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