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头语
当今诗坛呈现一派多元并峙、多义共生的繁茂景象,仿佛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但在此种浮躁与嘈杂中,也潜藏着隐忧。那就是无思想、不思想、非思想写作的暗潮涌动。诗歌正失去历史方向感,缺乏应有的哲学深度与美学高度。如同一片蒸腾的云翳,飘忽成一片浅淡、迷茫的灰色风景。针对此种情状,刊物本期的“专题人物”,我们择定了广州诗人顾偕。这是当下一位特立独行、挥斥方遒的著名的哲性诗人。他写了短诗,更写长诗。在此,我们引用著名诗评家杨匡汉先生在《顾偕长诗选》序言《趋近诗歌精神》中对他的评价:“ 由《人类幻想》、《天空》、《日常状态》、《上帝的梦》、《太极》所组成的5400余行顾偕长诗,表明了诗人对于“非诗”与“庸诗”的决绝性反叛。所谓“非诗”,是指用泛政治的概念去图解和取代诗意传达的作品,是指仅仅停留于事物或事件的表层作笨拙的贴近因而极易被时光淘汰的篇什;所谓“庸诗”,是指将严肃的诗创造予以平涂化的简缩处理,没有思想,没有心灵的深度,只有情感的平均数和流行色。“非诗”与“庸诗”的氛围,使一些诗人的才情受到遮蔽。显然,顾偕不愿意将自己的书写囿于观念与时尚的翻版之中。他选择的是对人类生存的追问、期待与向往,是对苦难、生死、大地与风云的抚慰、抗争和承担,是“坐在深秋的小麦田里/久久望着/头回看见的无限天空/作一次透彻的/末日交谈”。这种交谈犹如独语,驱使自己通过诗歌深入到真实的人生和生命体验之中,找回真切的个我——一个对人类、世界、生存和存在的沉思者。”著名哲学家冯友先生曾说:“人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觉解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们认定顾偕的诗作已经抵达“天地境界”。 其他栏目,“当代诗星”、“诗歌地理”、“诗人之页”.“佳作点评”、“大学生诗圃”等,都笼罩和浸润在诗化哲学的气韵之下,而展现出或深或浅、或浓或淡、这样那样的千姿百态。真正的诗,是美好感情的产儿,也是美好思想的骄子。诗的空间,是情感空间,也是智性空间。曹文轩认为,“理性是一切思想领域的皇后”,与直觉、经验相比,它是最高的力量。在瓦雷里看来,一首诗的艺术持久震撼力来自一种“理性的激动”。所以,我们诗人在加强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应加强自己思想的修炼。第一流的哲学家可能是第三流的诗人,但第一流的诗人必须是第一流的哲学家——诗化哲学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