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生命的不绝叩问与求索
——评王武军诗集《经年的时光》
苗雨时
当今时代,高科技的澎涨与市场经济的漫延,两者合流,使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实用、实利化。人们在一片喧嚣与浮躁的世俗风习中,逐渐地陷入了物质挤压精神、人性异化、灵肉裂变的生存困境。面临此种文化历史语境,诗人何为?诗歌何为?如何扶正行将殒落的人的星辰,并为他们开辟出一条自我拯救之路……这就不仅为诗人们提出了一个诗学难题,同时也为他们设定了哲学困局。
在人类生存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针对生命与生存的疑难,诗人王武军的诗歌,坚持本土书写;在前人们自以为破解的问题上,他以自我生命为支点,重新叩问。他遵从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的智慧仅在于我知道我无知”,以此种智慧在“认识你自己”的途程中,从“无知”开始。他怀着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以理性自觉和求真意志,谦恭而执着地探索其奥秘与真谛。一方面,追寻那些失落的原初,另一方面,又仔细聆听天地冥冥中的天启和昭示。他以自身一点一滴的感悟,为人和世界重新命名,并在生命晦暗的语言自明中,显露出“凤凰涅槃”般的生命的一线曙光……
诗人出生在中国西北部六盘山下西海固一个叫萧关瓦亭的小村庄。那里,生养了他的生命,也滋育了他的诗歌。20多年前,诗歌是他想象中的爱情;20多年后,诗歌成为他精神的女神。一直以来,他登上六盘山顶,仰望天高云淡中,历史的云烟远逝;俯视脚下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涌动着生长。于是,他携带着诗歌,从此种宏远的时空座标出发,经年累月,感应着四季轮替,怀念着自己的村庄,重温温暖的亲情,打开藏在心中的爱恋,与自然万物一起,行走在大地上。眼前是上升与下沉、前进与倒退,真与假、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等纠结成的巨大迷雾,他穿越其中,经受着阳光的照耀和风雨的洗礼,在大西北冰雪的斜坡上,脚趾紧紧扣住自己的母语,艰卓而不倦地,奋力向上攀登……
那些最初的想法,闲置于时间之外
在遥远的月光到来之前,你妩媚地
停留在夜空中……
——《一直以来》
人的生命的原始的哲学,已经长久地沉没进历史的暗夜,虽然妩媚生辉,但我们却无法用词语把它逮住,只能在漫长的生命十二月的脉动中和人生四季的轮回里,一点一点地慢慢体验和领悟,置身季节深处,像燕子飞翔一样,剪辑天空和大地的诗行。“一月并非春天的开始”,生命蜷缩在薄冰之下;二月,轻风吹拂,唤醒“一棵小草的内心”;三月,乍暧还寒,绿意朦胧;四月,阳光和熙,轻柔卸下心头的负重;五月,生机蓬勃,思想之花在临风绽放;六月,大地铺开的调色板上,童年的戏耍涂染着淡淡的麦香;七月,流火,点燃了禾稼风华的激荡;八月,蓝天如洗,升腾中的一片落叶,旋舞着情殇;九月,丰足,大地上的粮食和瓜果开始收获;十月,阳光灿烂,大自然的生命力一派辉煌;十一月,天空高远,北方瞩望着南方;十二月,“寒风吹走了我的影子”,大地一片安寂。十二个月,又分四季:“走在春天的土地上”,寻觅“遗落千年的种子”;夏日,“干旱”,所有的思想和小苗,都渴望一场雨;秋季,落叶归根,大雁南飞,排成“人”字长阵;冬天,寒风中的一棵枯树,在根脉深处,孕育着来年。大自然以十二个月和春秋四季为生命的一轮,它所滋育的万物生灵,也应和着此种律动,生灭、苦乐、兴衰,从中悉心体悟,人生况味尽藏其间。人与自然,是命运的共同体,大自然生态失衡的今天,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师,道法自然,也许,我们可以重新找回大自然的生命哲学……
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
在每一丛烟囱里,我能闻到季节的清香
但我却无法留住那一段小小的残梦
在村口的土路边
远去的车辙压伤记忆的神经
——《怀念村庄》
由乡村到城市,村庄成了人的生存淡去的背景,然而城市的喧嚣,又迫使失根的悬浮,渴望寻根的精神回归。诗人的灵魂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徘徊,他小心翼翼地求证:什么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一切都已远去,消失在岁月中,“你永远无法回到最初的世外桃源”,但又从未忘记对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的追忆。“怀念村庄”:那玉米地和梯田,那黄土路和山坡的阳光,那春种秋收的汗水,那催收鸟的鸣叫,那风中的枯树和土房子,那炊烟的袅袅呢喃……即使是从河中掏来的一桶清水,也荡漾着心灵的纯净……而且,那里有他遗落的童年,“门前的那棵老杏树”,记载着他成长的经历。“想起,抑或遗忘”,都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无论多么精彩的表达/都不是我想要的本源”。于是,他走出了村庄,放眼一望无际的黄土地,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根柢:“在一棵树和一棵树之间/存活/感恩于黄土地之上/有我不死的灵魂”(《黄土之上》)。也许,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永远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景,但我却能在“月光的逆影中”,“独立享受一种凄美的豪放”……
亲情和爱情,是人的生命情感中的两大主轴。亲情由血缘而来。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由血脉连接起来,组成一种人伦和谐的生命延续。一个人不能自己诞生,也不能自己成长。他必须在家庭中,在亲情的怀抱里,出生和长大成人。父母的养育,兄弟姐妹的扶持,他犹如禾苗在阳光雨露中,承受着温暖和滋润。诗人永远不会忘记,父亲长年躬耕的身影,是那么隐忍与坚执,即使死后的坟堆,也像父亲的脊背,仍背负着子女茼蒿般的葱郁(《祭父书》),而母亲是故乡中的故乡,她标示着回家的方向,家门永远有母亲倚门守望的身影(《母亲》);大哥,外出在铁路上干活,支持着家庭的生计(《大哥》);乡下的妹妹,在家里种地,把庄稼打整得像自己一样鲜亮。而他本人也像父母爱护自己一样,关爱和教养自己的子女。多年来,他品味了世态炎凉、人生冷暖,所以他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将“重回母系家园”,以治疗我心头的创伤(《时光的味道》)……
《爱情》是亲情的源头,但爱情不是血缘关系,而是完全异在的男女在机缘巧合中的碰撞与契合。它也是人的生命本质和人性中最为绚丽的花朵。诗人写潜藏在内心的爱的想象。“我独自抱紧冬日的阳光/让纷飞的记忆穿透绝望”,在一个缺乏爱的时代,人只能珍惜自已已然的或现存的爱情的风光(《与一个美丽的音符相遇》):“也许,你的出现,只是一个偶然/可是,你却永远占据了我的心房”(《我会永久占领你的心》)而爱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但是我要“做你今生的唯一”;冬天,“你是我窗前的冰凌花”,炫耀你的幻美;夏日,你是我“七夕”的神话,柔情似水;想你,“整夜未眠”,孤独,寂寞;期待,“在心灵的一隅”,“种植一种叫思念的荷花”……。相逢的甜蜜,离别的痛苦,波折中的持守,困境中的坚贞。一种真纯的生命之恋,应该是:“化心为蝶/穿越古老爱情的隧道/在温暖的阳光里/与你共舞”(《花朵在音乐的边缘开放》)。但是这种爱,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华彩乐段,其最远处,还是会远成一片空茫……
诗人就这样在天地间行走,失落中追回,疑惑中摸索,走一步,退一步,往返冲折,既打捞美好的缺失,又祈祷天道的指引。他以源于生命又塑造生命的语言,对人和世界复写和改写,让其重新放射出存在的真理的光芒。因此,他的话语方式,是心灵的质朴的言述,是自然真实的叙写,即使是外在景物,也保持原形、原色。没有那么多的藻饰与玄虚。其常用的一种修辞,是适应他探索情境的正反词语的搭配。语言的整体诗性,来源于特定语境和语义场的话语生成。在此种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中,他敞开了自我生命的三重境界:自然四季,村庄乡土,情爱人伦,在这样阔大的历史时空中,放飞自已躁动不宁的灵魂。他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已,只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扎实地前行。也许,他遥望到了终极存在,但他不走捷径,直奔主题,而是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点点滴滴地积累。深入生命与自然的源起,挖掘生命与泥土的根性,追寻生命血缘与人性本质,在一声声叩问中,探索生命的奥秘。诗人任洪渊曾在《找回女娲的语言》一文中指明:“故乡在哪里?……人只还原自已就足够了。还原在空间化的时间和时间化的空间,空间的0度和时间的0度。天国与地狱,此岸与彼岸,都在今生在此身。毁灭与创造,沉沧与超越,同在人自身。一生就是整个宇宙和全部历史。”但对此种悟出天地之大道的终极境地,他并不急于抵达,只是继续探寻,求索,再探寻,再求索。他懂得家园就在脚下,生命的意义就在行进中。他还是要走下去,走下去,一直到人生的尽头,那里才是他生命的最终圆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