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她的诗:一道生命的瀑布

(2018-10-19 08:42:27)
分类: 诗人论

                                 她的诗:一道生命的瀑布

                                                               ——评张建丽的诗
 
                     
      张建丽是一个青年女诗人,十几年间,出版了三部诗集:《寻访爱的世界》、《空酒杯》、《幻象的花丛》。她的诗,如果做共时性考察,大多抒写自己青春人生的喜怒哀乐、亲情爱欲,仿佛是一股生命之流的冲腾、激荡。虽然没有直面现实的棱角,但也展现了一种女性生存的独特风景。她写诗,“全凭一时冲动”,在生活的偶然发现中,捕捉最初始的意象,又以原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她诗的风格应和着青春的脉动,而委婉自然,如行云流水。她的诗的整体艺术气象,恰如一道倾泻的瀑布,在悬崖上展开:


 
           为了爱的彻底

            也为了彻底的爱

            我祈盼着粉碎

            心中蓄满的勇气

            飘扬出旗帜

                  ——《瀑布》


       这是一个并不柔弱而有几分刚烈的女性

       “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基质。在张建丽的诗歌中,几乎是贯穿和笼罩所有篇什的命意。当然,爱首先是男女之爱,其次是朋友之情;延展开去:爱春天,爱阳光,爱白雪,爱生命,爱人类……例如,她写男女之爱,爱的那么深挚而忧伤:“而愿你是原野上的一只蒺藜/别人碰不得/而我却甘心你的刺疼/——爱的伤害”(《爱的蒺藜》);又如,她写朋友之情,也是那么真诚和痛苦:“但是今天朋友/我却涌起珍贵的泪水/被几个字  被一封信”(《在一个日子收到来信》)……这种爱的情感在她的诗中,不是单极的,而是矛盾纠结,相反相成,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这样才是真正的生命体验。
        当然,诗人爱的体验也并不总是低抑的,它有时还可以表现为另一种景观:峭拔与奇险。这也是生命之恋的一种精神向度。例如《连理松》。这首诗,借两株松树“共同承担那风霜雪雨”,它们“在顽石之间达成默契”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象征,揭示了人类之爱的“千古之谜”。真正的爱,应该是“把精神和爱情/提高到峭崖之上”。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独占爱情的风光

           征服险恶的环境 

           告诉我

           连理松

           你们不是一种出售的形象

           真正宝贵的

           是你们的根

           不然

           总有那么多的目光

           把你掠夺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客观对应物。特别是大自然的神秘性,在与人的交感中,常能启迪诗人无尽的哲思冥想。例如,太阳,“我手模着树干/沉入冥想/大凡思想的成熟/就象深冬的阳光/智慧  冷静  直逼生存”(《阳光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又如,月亮,“而那时圆时缺的月亮/就是一盏神秘的灯/照着我的梦中/轻纱般的芬芳”(《月亮升起》);再如,春天,它“感受神愉的宁静/和隐约传来的/天庭的声音”:


 
           某个春天

            某种复活与再生

            在不知不觉中

            正悄悄来临

                  ——《某个春天》


 
      在这里,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成了诗人感应生活和超越生命的“幻象的花丛”,同时,也浸透着她对自然的虔敬与热爱。
       既然诗人诗中的情感是生命的情感,那么她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应该是生命的形式。因为情感的组合不是物理性组合,而是精神性组合,它所呈现的运动状态和生命有机体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与生命情感异质同构的表现性形式,也必须具有生命的特征,如意象组合的有机性,语言节奏的动力感,外形与内质的适应性等。张建丽的诗,正是如此。试以《音符要流动》为例“音乐本来是生命的律动,然而它是无形的”。诗写音乐,就是要化无形为有形,而有形的幻象还必须传导出音乐的韵味。这首诗,先是说“音符/如初秋弯曲的冷月”,“淌出清寂的/月光曲”;接着说“袅袅的旋律升起/迷人的轻烟”,而“轻烟/如一阵挥不去的风”;然后说它像“一朵在冷月边的云/郁郁”,“多想落下/多年前的雨水”;最后说它们“一片汹涌的潮水/起伏推动/如不息的倾诉/无止无休”……这一系列的比喻,贴切生动,宛转自如,且其层递衔接,呈现出一种音乐的鲜明节奏的脉动,同时,“冷月”、“轻烟”、“云”、“潮水”等意象组合成一幅完美有机的意境,而诗人生命情感的旋律,就流淌在这月夜潮声中。
       诗到语言为止。诗的生命形式,就是诗的语境和语义场。诗人艺术表现的生命性,往往集中体现在语言构成的结构有机性和不可移易性。其艺术效应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例如《雨季》一诗:


 
           雨季,品味一方潮湿的乌云

            这是我一生的泪水和心思


            在河流和山峦之上

            在遥远之山

            在云烟之中

            乌云比汛期的河水

            还要汹涌


            天空颤抖成泥泞

            不管是无言的沉默

            还是守望岁月的空洞

            我都没有迷失道路


 
      这首诗的关键词语是“乌云”,而“诗眼”则是“我都没有迷失道路”。全诗的句子围绕着“乌云”展开,由“乌云”烘托出诗人的坚定。“乌云”原本是自然现象,但由于与“泪水和心思”相联系,而形成某种人生不测的象征。对“乌云”的进一步的铺述和描写,则加重了人生不测的份量。如此层递推进的结果,是“天空颤抖成泥泞”的惨象,但是面对“乌云”,不论是“沉默”还是“守望”,我都坚信理想,矢志如一。这样,诗人从“乌云”这种自然现象,就辗转升华出一种挺拔的人生哲理。全诗分三节,第一节人与乌云并提;第二节写乌云的威势;第三节写人对乌云的战胜。整篇诗作,首尾相应,结构完整。即以第二节来看,先总提“河流和山峦”,然后写“乌云”在远山之上、云烟之中,并把“乌云”比作“汛期的河水”,其语言运用,有总有分,总分相应,也十分严密,几乎每一个字都不可更动。这就是诗的生命形态。
       不难看出,越是深入到诗中,就越发感到诗的表现形式具有生命的有机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一首诗看上去“生气灌注”、“栩栩如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说,诗人的诗是一道生命的“瀑布”那么它的异质同构的表现形式,也象“瀑布”一样,展现为一道绚丽的风景:


           
 爱你

            我会瀑布般倾泻

            让现实聆听这种回声

             ……


 
      这种生命与艺术的交响,正是张建丽诗作的独特的美学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光》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